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国考《行测》知识点:文字型材料解读技巧

我们聊聊行测的文字材料,也就是言语理解。很多人觉得这部分最玄学,感觉对了就对了,错了也不知道为啥。其实不是的,它有非常清晰的套路。我刚开始刷题的时候也头疼,读得慢,还老选错。后来发现,是我把这事儿想复杂了。

行测的阅读,不是让你搞文学鉴赏,也不是让你去理解作者多么深刻的思想。它的唯一目的,就是让你在几十秒内,从一堆文字里,把那个标准答案找出来。所以,你得换个脑子,别把自己当读者,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找线索的侦探。

第一个要改的坏习惯,就是逐字逐句地读。一段话一两百字,你从头看到尾,看完细节记了一堆,问你主旨是啥,你又懵了。时间也浪费了。正确的做法是,先快速扫一遍,重点看一些“信号词”。

这些“信号词”是啥?就是那些帮你理清逻辑的词。

最重要的一类,是转折词。比如“但是”、“然而”、“可是”、“实际上”。你记住,这些词后面的内容,90%的概率是作者真正想说的。前面说了一大堆,都是铺垫,都是靶子。

举个例子:
“现在很多家长都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,认为这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,培养多种技能。但是,过多的兴趣班会挤占孩子的休息时间,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,反而不利于真正兴趣的培养。”
这段话的重点是啥?就是“但是”后面的内容。前面说报班的好处,都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观点:报班太多不好。你看选项的时候,直接去找跟“报班太多有负面影响”意思最接近的那个就行了。那些还在夸报班好的选项,直接排除。

第二类重要的“信号词”,是结论词。比如“因此”、“所以”、“总之”、“由此可见”、“总而言之”。看到这些词,你眼睛要放光。这基本等于作者直接把答案喂到你嘴边了。这些词后面跟着的句子,大概率就是整段话的中心句。

第三类,是并列词。比如“同时”、“此外”、“另一方面”。这些词说明,它提到的几件事是平级的,没有主次之分。如果题目问主旨,那你就要找一个能把这几件事都概括进去的选项。如果一个选项只说了其中一件事,那它就是片面的,不能选。

掌握了找“信号词”这个方法,你读材料的速度和准确率会提升一大截。这叫“结构化阅读”,就是不把文字当成一盘散沙,而是看它的骨架。

接下来,我们说说两种最常见的题型怎么处理:主旨概括题和细节判断题。

先说主旨概括题。
这种题就是问你“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?”。除了用上面说的找信号词的方法,还有一个技巧,就是关注段落的首句和尾句。很多公务员考试的材料,都是很规范的议论文写法,要么是“总-分”结构,要么是“分-总”结构,要么是“总-分-总”结构。
“总-分”结构,就是第一句话是中心句,后面都是解释说明。
“分-总”结构,就是前面摆事实、讲道理,最后一句来个总结。
所以,大部分情况下,答案就藏在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里。你把这两句重点看懂,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。

做主旨题还有个大忌,就是把细节当主旨。选项里经常会有个迷惑项,它说的内容在原文里确实提到了,一个字都没错,但它只是原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而举的一个例子,或者一个次要信息。
怎么分辨?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作者写了这么多字,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件事吗?”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它就是个细节。主旨一定是那个能统领全文、概括性最强的选项。

再来说说细节判断题。
这种题的问法通常是“根据这段文字,以下说法正确/错误的是?”。这种题跟主旨题的解法完全相反。它不要求你理解段落大意,而是要求你“精确定位”和“仔细比对”。

做这种题,标准步骤是这样的:
第一步,先看选项,不看原文。把选项A里的关键词圈出来。
第二步,拿着这个关键词,回到原文里去扫,找到包含这个关键词的那句话。这叫“定位”。
第三步,把原文的这句话,跟选项A的表述,一个词一个词地进行比对。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、夸大范围、颠倒黑白。

细节题的坑,主要就几种:
1. 偷换概念:原文说的是“苹果”,选项给你换成“水果”。或者原文说的是“可能性”,选项给你换成“必然性”。
2. 无中生有:选项说的内容,原文压根就没提过。这个最简单,找不到定位的直接排除。
3. 夸大或缩小范围:原文说的是“一些地区”,选项说“全国范围”;原文说“有时会发生”,选项说“总是发生”。
4. 颠倒因果/时序:原文说“因为A,所以B”,选项说“因为B,所以A”。

所以你看,做细节题,就像在玩“找不同”的游戏。你不需要有很强的归纳能力,但你需要非常细心。把选项带回原文定位比对,是唯一正确的方法。千万不要凭着读完的模糊印象去选,90%会掉坑里。

最后,还有一个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点,就是推断下文题。问你“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什么?”。
这种题的答案,大概率藏在文段的最后一句话里。最后一句话通常会引出一个新概念,或者留下一个话头。作者接下来要讲的,就是顺着这个话头继续说。
比如,最后一句说:“……因此,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。”那接下来,作者最可能讲的就是“如何建立这套评价体系”,或者“这套评价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”。你去找跟“评价体系”相关的选项就对了。

总的来说,行测的文字材料解读,不是玄学,全是技巧。你得强迫自己放弃“阅读习惯”,建立“解题习惯”。把每段材料都当成一个需要拆解的逻辑工具,而不是一篇文章。多练,把找信号词、定位比对这些动作变成肌肉记忆,速度自然就上来了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国考《行测》知识点:文字型材料解读技巧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