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题要是在考试里,标准答案就两个字:教学。填上去,得分,下一题。但你要是真在学校里待过,或者你是个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,你就会觉得这答案对,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。
教学当然是基本途径。不然学校是干嘛的?一个学校,最核心的活动就是老师在教室里,对着一群学生讲课、做实验、搞讨论。学生通过这个过程,学到知识,掌握技能。这就是教学。没有教学,学校就成了托儿所或者游乐场。这是最基本的事实,没什么好争的。
但是,问题在于,我们说的“教育目的”到底是什么?如果目的只是让学生考试考高分,那好办。找一批会抓题的老师,用最高效的填鸭方法,天天刷题,反复背诵。这种“教学”也能实现目的,而且效率奇高。很多所谓的“名校”就是这么干的。结果呢?学生成了考试机器,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,对学习没兴趣,出了校门就把东西全忘了。这算是“全面实现”教育目的了吗?显然不算。
真正的教育目的,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。一个会独立思考、有健全人格、能适应社会、有创造力的人。要实现这个大目标,光靠“讲课、刷题”这种狭义的教学,是肯定不够的。所以,“教学”这两个字,我们得把它掰开揉碎了看。它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。
首先,教学的内容本身就很关键。也就是教什么。课本上的知识当然要教,但怎么教,侧重什么,完全不一样。比如教历史,是只让学生背年份、事件、意义,还是带着他们去分析,为什么这事会发生?它对后来的人有什么影响?如果当时换一种做法,结果会怎样?后者这种教学,是在教一种思维方式,而不只是灌输一堆死记硬硬的史料。我孩子的小学历史老师就干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。讲到古埃及文明,他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让孩子们分组,用纸板箱和颜料,自己动手做一个金字塔的模型。在做的过程中,孩子们自己就会去查资料,金字塔是什么结构?为什么这么建?他们会互相讨论,甚至争论。这个过程下来,他们对金字塔的理解,比死背“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”深刻多了。这才是有效的教学。它教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其次,教学的方法。这可能是我们普通人感受最深的一点。一个好老师,能把最枯燥的数学公式讲得跟探险故事一样。一个差的老师,能把最有趣的文学作品讲得让人昏昏欲睡。这就是方法的区别。传统的“老师讲,学生听”早就过时了。现在的教学,更强调互动、参与和体验。比如项目式学习(PBL),就是个好方法。给学生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,让他们自己组队去研究,去寻找解决方案。比如,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一直做得不好,老师就可以把这作为一个项目,让学生去调研,采访居民,分析原因,最后提出一套改进方案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要用到语文的写作能力、数学的统计能力、社会学的调查能力,还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。这比分开上一节语文课、一节数学课,效果好太多了。因为知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被“用”活了。
而且,教学的主体不只是老师,学生也是。一个好的教学过程,一定是双向的。老师要懂得倾听,要能从学生的眼神、提问里,了解他们哪里懂了,哪里卡住了。我见过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,他上课从不“一口气”讲完,他总是讲几分钟,就停下来问:“关于刚才讲的这个点,谁有不一样的看法?”或者“谁能用自己的话,把这个原理重新说一遍?”他是在逼着学生思考,而不是被动接收。这种教学,学生是课堂的主人,老师是引导者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,才有主动学习的习惯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发现,我们谈论的“教学”,已经远远超出了“上课”的范畴。它变成了一个包含课程设计、教学方法、师生互动在内的复杂系统。这个系统运转得好,才能导向我们想要的教育目的。
但是,光有这个系统还不够。教学是“基本途径”,不是“唯一途径”。就像开车上路,车本身(教学)要好,但路况(学校环境)、司机状态(教师和学生),甚至天气(家庭和社会氛围),都会影响你能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。
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太重要了。你想想,如果一个学校里,学生之间充满了霸凌和攀比,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,对其他人漠不关心。那就算老师课讲得再好,学生能安心学习吗?他的人格能健康发展吗?不可能。所以,除了教学,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,比如社团、运动会、艺术节,来营造一种积极、健康、包容的校园文化。让学生在课堂之外,也能学会合作、学会尊重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。这些东西,考试不考,但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。
还有德育。很多人觉得德育就是开个班会,讲讲大道理。这是最无效的做法。真正的德育,是渗透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的。老师自己言行一致,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,这就是最好的德含。在历史课上,讨论到战争的残酷,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意义,这是德育。在体育课上,教学生遵守规则,尊重对手,这也是德育。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模块,而是融入在所有学科和活动里的“盐”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。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什么?
答案还是“教学”。
但这必须是一种广义的、高质量的教学。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,内容上连接现实生活,方法上鼓励主动探索,关系上强调平等互动。同时,这种教学需要在一个健康、安全的校园环境中进行,并且把德育、体育、美育等目标,自然地融合在整个过程里。
说白了,就是把教学这件事,从一个单纯的“知识传递”过程,变成一个全方位的“育人”过程。这很难,对学校管理者、对一线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。但这是唯一正确的路。否则,我们培养出来的,就只能是会走路的书本,而不是活生生的人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