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朝花夕拾无常好句摘抄

最近又翻了一遍《朝花夕拾》。说实话,小时候读这本书,跟现在读,感觉完全是两码事。小时候觉得就是鲁迅的回忆录,讲讲他童年的趣事,有点无聊,还有点难懂。现在再看,才发现里面藏着的全是成年人才能懂的“无常”。那些看似温情脉脉的文字背后,全是时过境迁、物是人非的失落感。

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思,“朝花夕拾”,早晨的花,傍晚才捡起来。花已经不是盛开时的样子了,捡起来的动作本身,就带着一种无可奈何。今天就想聊聊里面几句让我特别有感触的话,它们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,但就是能一下子戳到你心里最软的地方。

第一句,是关于阿长的。

“仁厚黑暗的地母呵,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!”

这句话出自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。小时候读到这,只觉得是鲁迅在悼念一个保姆。现在看,才明白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。阿长这个人,其实并不完美。她迷信、多嘴、规矩多,甚至有点惹人烦。鲁迅在文章里也写得很直白,她睡觉的姿势像个“大”字,把他挤到床边,还讲各种“长毛”的可怕故事。

但就是这样一个浑身是毛病的普通人,却给了童年鲁迅最想要的礼物——那套他心心念念的《山海经》。这个举动,让鲁迅对她的所有看法都变了。那种纯粹的、不求回报的善意,是孩子最能直接感受到的。

所以,当阿长去世后,鲁迅写下这句话,他不是在赞美一个圣人。他是在怀念一个真实存在过、有优点也有缺点、但真心对他好过的人。这种怀念最让人感到“无常”。因为人一旦走了,你记住的,往往不是那些日常的摩擦和烦恼,而是那几个闪光的瞬间。你会后悔,当初为什么没有对她更好一点?为什么会觉得她烦?

生活就是这样。很多人,在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,甚至有点嫌弃。可一旦他们从你的生命里永远消失,你才发现,那个“大”字形的睡姿、那些唠唠叨叨的话语,都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温暖。这种失去,不是轰轰烈烈的,而是后知后觉的,像一根小刺,总在不经意间扎你一下。这就是无常,它不总是惊涛骇浪,更多的是这种平静水面下的暗流。

第二句,来自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。

“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,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。”

这句话本身很简单,就是一个孩子的抱怨。但它代表的“无常”,是童年快乐的终结。百草园是什么地方?是鲁迅的乐园。那里有碧绿的菜畦,紫红的桑葚,高大的皂荚树,还有各种昆虫和鸟。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、自由自在的世界。孩子可以在泥里打滚,听美女蛇的故事,无忧无虑。

但是,这种日子是短暂的。他被送进了三味书屋。书屋里有什么?方正的桌子,规矩的戒尺,还有读不完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从一个无限大的自然世界,被塞进一个四四方方的规矩世界。这种转变,对一个孩子来说,就是一种巨大的断裂。

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。可能是离开家去上学的第一天,可能是找到第一份工作,被要求朝九晚五打卡。我们都曾拥有过自己的“百草园”,那个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方。但成长,就是不断告别“百草园”,走进一个又一个“三味书屋”的过程。

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。你再也回不到那个可以为了一只蟋蟀而兴奋一整天的年纪了。鲁迅后来也回过故乡,但百草园早已荒芜,物是人非。这种无常,是关于时间的。时间推着你往前走,拿走你的天真,给你套上规矩和责任。你回头看,那个在百草园里玩耍的小孩,就像是上辈子的自己,熟悉又陌生。

第三句,是《藤野先生》里的。

“但不知怎地,我总还时时记起他,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,他是最使我感激,给我鼓励的一个。”

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。他是个很较真的人,会一丝不苟地帮鲁迅修改讲义上的错误,关心他的健康,是个正直又善良的普通人。但他们的师生情谊,随着鲁迅弃医从文、回国,也就中断了。

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后半段,鲁迅说他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墙上,每当夜间疲倦时,看到照片,就重新获得勇气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,已经超越了“老师”这个身份,成了一种精神支柱。

可这种深刻的联结,最终也抵不过“无常”。他们分开了,再也没有见过面。鲁迅甚至不知道藤野先生后来的境况。一个对你人生影响如此之大的人,就这样消失在人海里。这在今天看来,可能觉得不可思议,有网络,有电话,想联系总能联系上。但在那个时代,分离,常常就是永别。

这种“无常”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。生命中,你会遇到很多人。有些人只是点头之交,有些人却会像藤野先生一样,在你心里刻下很深的印记。但缘分有长有短,很多人,只能陪你走一程。你们可能一起经历过很重要的事情,有过很深的默契,但因为毕业、搬家、换工作,或者仅仅是因为生活轨迹不再重合,就慢慢断了联系。

你心里还记着他,感激他,但你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交集了。这种失落,不是因为争吵或背叛,纯粹是时间和空间的无奈。这比很多戏剧性的分离更让人感到无力。

最后一句,是《范爱农》里的。

“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,而且很可恶。”

这句话看起来是在骂范爱农,但其实是鲁迅式的“反话”。他和范爱农的关系很微妙,两人都性格孤僻,有点愤世嫉俗,是同类人。他们有过争吵,有过疏远,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,成了能坐下来喝酒的朋友。

范爱农的结局是悲惨的,他失业,潦倒,最终失足落水而死。鲁迅去凭吊他的时候,看到他的孩子在哭,他的老父在茫然地收着别人送的奠仪。这种场景,把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血淋淋地展示了出来。

而最让人感到无常的,是鲁迅在文末写道,他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和范爱农坐船,要去一个好地方。这个梦,和范爱农冰冷的死亡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现实是如此残酷,一个活生生的人,一个和你一起喝酒、一起骂世道不公的朋友,说没就没了。他的理想、他的愤怒、他的痛苦,都随着他的死,沉入了水底。

这种无常,是关于生命的脆弱和理想的幻灭。你眼睁睁看着一个和你相似的灵魂,被现实一点点碾碎,最后消失不见。你无能为力,只能在梦里,为他构筑一个不存在的“好地方”。这种痛苦,是所有眼看着朋友或亲人走向悲剧结局的人,都能感受到的。

所以说,《朝花夕拾》这本书,真的不能只当儿童读物看。它用最平实的语言,写出了人生中最根本的几种“无常”:亲人故去后知后觉的痛,童年一去不复返的失落,知己好友天各一方的无奈,以及生命和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脆弱。鲁迅没有大声疾呼,他只是把那些捡起来的、已经褪色的“花瓣”给我们看,但我们每个人,都能从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朝花夕拾无常好句摘抄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