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这首诗。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”老师教我们说,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。有黄鹂,有白鹭,有雪山,有大船,色彩鲜明,动静结合。听起来,就是一首开心的、描写春天景色的诗。
我以前也一直是这么想的。觉得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安顿下来,盖了个草堂,心情不错,就写了这么一首轻快的诗。直到后来,我多读了一些他的其他作品,又回过头来看这首诗,才发现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。这首诗里藏着的情感,复杂得很。它根本不是一首纯粹开心的诗。
要搞明白这首诗,你得先知道杜甫当时是个什么状态。他写这首诗的时候,大概是公元763年左右。这个时候,安史之乱虽然名义上结束了,但唐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,各地藩镇割据,社会还是很动荡。杜甫呢,他经历了一路战乱,从长安逃出来,颠沛流离,好不容易才在朋友的帮助下,在成都郊外盖了个茅草屋,暂时安顿下来。他是个难民,一个暂时有了落脚之处的难民。记住这个身份,这是理解这首诗的钥匙。
我们再来看诗句。
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”
这两句确实是写景,而且写得特别漂亮。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,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蓝天。有声音(鸟鸣),有颜色(黄、翠、白、青),有动态(鸣、上),有近景(翠柳),有远景(青天)。扑面而来的就是春天的气息,充满了生命力。
一个刚刚逃离战乱,九死一生的人,看到这样的景象,会不会开心?当然会。这是劫后余生的欣慰,是看到和平景象的片刻安宁。这种喜悦是真实的。如果这首诗只有这两句,那说它表达了喜悦之情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但是,诗还有后面两句。重点全在后两句。
“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”
这两句的视角,一下子就从开阔的野外拉回到了杜甫的茅草屋里。注意这两个字:“窗”和“门”。他不是站在外面看风景,而是坐在屋里,透过窗户和门去看。
先说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。
窗户,把风景框起来了。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限制感。西岭雪山很壮丽,上面的积雪千年不化,所以叫“千秋雪”。这个“千秋雪”代表着什么?它代表着永恒、不变。黄鹂和白鹭是春天来了才会有的,是季节性的,是短暂的生命景象。而雪山,它一直在那里,不管人间是战是和,是悲是喜,它都沉默地立在那里。
杜甫看着窗外热闹的春景,再看看更远处永恒不变的雪山,心里会产生一种对比。春天的生机是暂时的,而那亘古不变的雪山,仿佛在提醒他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渺小。他此刻的安宁,会不会也像这春景一样短暂?他内心的动荡和战乱带来的创伤,并不会因为几只鸟叫就真的消失了。雪山的“静”和“冷”,与黄鹂的“闹”和“暖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这份热闹,反而衬得他内心的孤独更加突出。
然后是全诗最关键的一句:“门泊东吴万里船。”
他坐在门口,能看到锦江上停泊着船只。这些船,是要去“东吴”的。“东吴”泛指今天的江浙一带,而杜甫的老家是河南巩义,虽然不完全是东吴,但在大的方向上是一致的。更重要的是,“东吴”代表着遥远的、安定的故乡方向。
他看到了什么?他看到的是“泊”着的船。“泊”就是停泊、抛锚。这些船有能力去往万里之外的家乡,但它们现在停着不动。
这像不像杜甫自己?
他是一个有家不能回的人。他身在成都,心却在万里之外的故乡。他看到这些船,第一反应不是“哇,水上交通真繁忙”,而是“这些船可以回家,而我不能”。
船停在那里,一动不动。杜甫也困在这里,动弹不得。他被困在成都这个“暂时”的家。船是归乡的希望,但“泊”这个字,又把这个希望钉死在了原地。希望就在眼前,但你够不着,这才是最折磨人的。
所以你看,这四句诗是一个完整的情感链条。
第一、二句:感官上的愉悦。啊,春天真美,活着真好。这是一种直接的、表层的、暂时的快乐。
第三句:视线拉远,思维也拉远了。从短暂的春景,看到了永恒的雪山。快乐中掺杂进了一丝对时间、对人生的感慨和忧虑。热闹的景象和冰冷的雪山对比,让他感到了孤独。
第四句:看到归乡的船,瞬间引爆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——乡愁。那种想回却回不去的无力感、被困住的苦闷,一下子全涌上来了。
把这四句连起来,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就立体了。它不是单一的快乐,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、层层递进的苦闷。
这就像一个在外地打工多年没回家的人,过年的时候一个人待在出租屋里。他拉开窗帘,看到外面张灯结彩,孩子们在放烟花,很热闹。他可能会笑一下,觉得挺有年味的。这是第一层,表面的喜悦。
然后他转过头,看到墙上挂着的日历,时间过得真快,自己又老了一岁。这是第二层,对时间的感慨。
最后,他拿起手机,看到家人群里发的年夜饭照片,听着视频里父母的叮嘱。这时候,那种热闹的氛围反而会让他更难受,想家的情绪会瞬间淹没他。这就是第三层,最核心的乡愁和孤独。
杜甫的《绝句》,就是这么一个心路历程。
他用最明快的语言,描绘了最鲜活的春景。但底色,却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和忧虑。那份明快,不是发自内心的无忧无虑,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,在痛苦的间隙里,努力抓住的一点点生命的美好。他越是把春天写得美,就越反衬出他内心的苦。
所以,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,它没有一个字说自己不开心,没有一个字说自己想家,但那种羁旅之愁、归乡之盼、人生之叹,却通过景物的排列组合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它把一种复杂的情感,藏在了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里。这才是“诗圣”的功力。
下次再读这首诗,别只看到黄鹂和白鹭了。多看看那个坐在茅草屋里,望着远方雪山和江上大船的杜甫。他眼前的春天有多热闹,心里的冬天就有多漫长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