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实收资本,资本公积,盈余公积,未分配利润的含义及会计处理是怎样的

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,所有者权益这块,主要就是四个兄弟:实收资本、资本公积、盈余公积、未分配利润。搞懂这四个,你就基本看懂了公司的家底有多少是老板们自己投的,有多少是公司自己挣的。

我们一个一个说。

1. 实收资本 (Paid-in Capital)

这个最直接,就是股东真正投到公司银行账户里的钱,用来换取公司股份的那一部分。注意,是对应“注册资本”里,已经缴清的部分。在现在认缴制下,注册资本可能很高,比如1000万,但股东可能只先投了200万,那这200万就是实收资本。

它的来源只有一个:股东投入。不管是公司成立时的初始投资,还是后来的增资扩股,只要是股东为了获得股权而投入的资金,计入“股本”或“实收资本”科目的,就是它。

举个例子。
我和你合伙开一家科技公司,注册资本100万。我出60万,占60%;你出40万,占40%。我们俩把这100万真金白银打到了公司的对公账户上。

这时候公司的会计处理是:
借:银行存款 1,000,000
贷:实收资本 1,000,000
– 张三 600,000
– 李四 400,000

你看,公司的银行存款多了100万(资产增加),同时所有者权益里的实收资本也多了100万(权益增加),资产负债表是平的。

实收资本这个数字,平时基本不会动。它代表了公司的“本钱”,是公司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。要想动它,要么增资,要么减资,都是需要走工商变更流程的大事,不是会计随便能调的。

2. 资本公积 (Capital Surplus)

这个听起来有点绕,但其实也很好理解。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股东投入的钱里,超过“实收资本”面值的部分。它同样是股东投的钱,是公司的钱,但它不计入注册资本。

资本公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:
第一个,也是最常见的,就是“资本溢价”或“股本溢价”。
还是上面那个例子。我们的公司发展得不错,一年后,有个投资人老王看上了,想投200万进来,只要我们10%的股份。
这时候问题来了。我们公司总的注册资本(实收资本)才100万。如果给老王10%的股份,对应的新增注册资本应该是多少?
计算一下:新的总注册资本 = 原注册资本 / (1 – 新股东持股比例) = 100万 / (1 – 10%) ≈ 111.11万。
所以,老王这10%股份,对应的注册资本应该是 111.11万 – 100万 = 11.11万。
但是,老王实际投了200万。多出来的钱去哪了?
200万 – 11.11万 = 188.89万。
这多出来的188.89万,就进入了“资本公积”。

所以,会计分录是这样的:
借:银行存款 2,000,000
贷:实收资本 111,111
贷:资本公积 1,888,889

你看,公司账户多了200万现金,但注册资本只增加了11.11万,剩下的188.89万都成了资本公积。资本公积的本质,是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价值的认可,所以愿意出高价购买股份。

第二个来源,是一些其他的,比如接受捐赠、资产评估增值等,但溢价是最核心的。

资本公积有什么用?
它最重要的一个用途是“转增资本”。就是把资本公积里的钱,转为实收资本。这相当于给所有股东“送股”,大家的持股比例不变,但手里的股份数变多了。这对股东来说是好事,而且这个过程还不用交税。但是,资本公积不能用来弥补公司的亏损。这是个硬规定,因为资本公积本质上还是股东的投入,拿股东的投入去补经营上的窟窿,逻辑上说不通。

3. 盈余公积 (Surplus Reserve)

如果说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是“爹妈给的钱”(股东投的),那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就是“自己挣的钱”(公司经营利润)。

盈余公积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公司的“强制储蓄账户”。国家为了防止公司把每年挣的钱全部分光,万一哪天亏损了,一点家底都没有,就规定:公司每年挣的净利润,必须先拿出一部分存起来,不能分配。这个存起来的钱,就是盈余公积。

盈余公积主要分两种:
一种是“法定盈余公积”。公司法规定,每年税后净利润的10%要强制提取,存入这个账户。什么时候可以不提了?当这个账户里的钱,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%时,就可以不再强制提取。
另一种是“任意盈余公积”。这个是公司自己决定的,比如公司章程规定,或者股东大会决定,除了法定的10%外,再多提5%存起来,这个就叫任意盈余公积。

举个例子。
我们那家公司,今年生意不错,扣掉所有成本、费用、交完所得税后,净利润是50万。
年底,会计就要做一笔计提盈余公积的分录。按10%的法定比例:
500,000 * 10% = 50,000

会计处理:
借:利润分配—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50,000
贷:盈余公积 50,000

这笔分录做完,公司挣的50万利润里,就有5万被锁进了“盈余公积”这个保险柜。

盈余公积有什么用?
它的用途很明确:
第一,弥补亏损。如果公司某一年亏损了,可以用盈余公积来补。
第二,转增资本。和资本公积一样,经股东大会批准,也可以把盈余公积转为实收资本,发给股东。
注意,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,留存的盈余公积不能低于注册资本的25%。这也是一条红线。

4. 未分配利润 (Undistributed Profit)

这个最好理解。就是公司历年挣的钱,交完税、提取完盈余公积、分完股利之后,还剩下没分配的钱,全都躺在这个账户里。

它是一个“滚存”的概念。比如公司第一年净利润50万,提了5万盈余公积,剩下45万。董事会决定拿出15万给股东分红。那么还剩下 45 – 15 = 30万。这30万就成了年末的未分配利润。
第二年,公司又挣了80万净利润,提了8万盈余公积,分红20万,剩下52万。那么到第二年年底,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就是去年的30万 + 今年的52万 = 82万。

所以,未分配利润的计算公式就是:
期末未分配利润 = 期初未分配利润 + 本年净利润 – 本年提取的盈余公积 – 本年分配的股利

会计处理上,它是一个结果。公司全年的收入、成本、费用等所有损益类科目,在年底都会结转到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科目里。然后“本年利润”科目的余额,再转入“利润分配”科目。接着,从“利润分配”科目里,分别计提盈余公积和应付股利。最后,“利润分配”科目里剩下的那个余额,就转到“未分配利润”科目里,成为它的最终一部分。

未分配利润有什么用?
它的用途最灵活。这些钱是公司可以自由支配的。可以继续留存在公司,用于扩大再生产,比如买设备、搞研发。也可以在将来的任何时候,经股东大会同意后,拿出来给股东分红。当然,如果公司出现亏损,首先也是用未分配利润来弥补的。如果未分配利润是负数,那就意味着公司处于累计亏损状态。

总结一下这四兄弟的关系:
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,是“投入资本”,钱的源头是股东。一个是本钱,一个是溢价。
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,是“留存收益”,钱的源头是公司自己挣的利润。一个是强制储蓄,一个是活期存款。
这四个科目共同构成了资产负债表上“所有者权益”的核心。看懂了它们的增减变动,你就能清晰地知道,公司的家底是在变厚还是变薄,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实收资本,资本公积,盈余公积,未分配利润的含义及会计处理是怎样的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