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杜威的教育思想

聊起杜威,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陌生,或者感觉是个很学术、很遥远的名字。但说实话,他那些关于教育的想法,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我们。甚至可以说,现在很多我们觉得“挺不错”的教育方式,根子上都有杜威的影子。

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候的情景。大部分时间是不是都坐在教室里,老师在讲台上讲,我们在下面听、记笔记。老师说太阳系有八大行星,我们就记下来。老师说这首古诗要背,我们就背。学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活好像隔着一层膜。为什么要学这个?学了有什么用?除了考试能得分,好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。这就是杜威一百多年前看到并且想要改变的状况。

他提出的第一个核心观点,就挺颠覆的:教育即生活

这句话听起来简单,但意思很深。传统教育总说,学习是“为未来生活做准备”。你今天好好学习,是为了明天能找个好工作,过上好日子。杜威觉得这不对。他说,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,它不是一个遥远的准备过程,它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、有意义的经历。

举个例子。学游泳,你不能只在岸上看书、听教练讲理论,对吧?你必须下水,去感受水的浮力,去呛几口水,去练习划水和换气。这个学习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“生活”。杜威认为,所有学习都应该是这样。知识不应该是躺在书本里干巴巴的条文,而应该是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用到的工具。

比如,学校要教孩子植物的知识。传统方法是,老师发课本,上面画着植物的根、茎、叶,然后让学生背诵各个部分的功能。杜威会说,为什么不直接在学校开辟一小块地,让孩子们自己去种点东西呢?比如种西红柿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自然而然就会遇到问题:种子要埋多深?要浇多少水?什么时候会发芽?为什么有些苗长得好,有些就蔫了?
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他们就得去查资料(阅读能力),去测量土地和间距(数学能力),去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(科学探究),甚至还要分工合作(社会协作)。你看,植物学的知识就不是被硬塞进脑袋的,而是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主动获取的。这个“种西红柿”项目,就是他们的“生活”。他们学到的知识,马上就用上了,而且印象深刻。

这就引出了杜威的第二个重要观点:学校即社会

他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,专门用来灌输知识。学校应该是一个微型的、真实的社会。在这个小社会里,学生们不是被动听讲的观众,而是积极的参与者。他们要像在一个真实的社区里一样,一起合作,解决共同的问题。

上面那个种西红柿的例子就很典型。这不只是一个自然课项目,它还是一个社会性活动。孩子们需要讨论由谁负责翻土,谁负责浇水,谁负责记录。果实成熟了,怎么分配?是大家分着吃,还是办个小市场卖掉?如果卖掉,收入怎么处理?这些都是真实社会里会遇到的问题。通过处理这些问题,他们不仅学了知识,还学了怎么和人打交道,怎么承担责任,怎么做出集体决策。这比在思想品德课上空洞地讲“团结友爱”要有效得多。

而且,当学校变成一个社会,老师的角色也变了。老师不再是那个站在讲台上、拥有绝对权威的“圣人”,而更像是一个引导者、一个经验更丰富的伙伴。他的任务不是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境,在学生遇到困难时,提供支持和建议,帮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。

基于上面两点,杜威的第三个核心思想就顺理成章了:儿童中心

这可能是他最被大众熟知,也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点。“儿童中心”不是说让孩子为所欲为,想干嘛就干嘛,老师什么都不管。那不叫教育,那叫放任。

杜威的“儿童中心”指的是,教育的起点和中心应该是儿童的兴趣和经验,而不是成人硬塞给他们的课程表。他相信,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。教育要做的,就是保护和引导这份好奇心。

举个例子。一个孩子可能对恐龙特别着迷。传统的老师可能会说:“现在是数学课,不要想恐龙。”但一个受杜威思想影响的老师,可能会这么做:他会利用孩子对恐龙的兴趣,把学习内容和恐龙联系起来。比如,数学课上可以研究不同恐龙的身高、体重,做大小比较和单位换算。语文课可以一起读关于恐龙的故事,甚至自己写一个。美术课可以画恐龙,做恐龙模型。历史和地理课可以探讨恐龙生活的年代和大陆板块的变迁。

这样一来,学习就不是一个被迫的任务了。它是从孩子内在的兴趣出发的,孩子会觉得“这些东西很有意思,我想知道”,而不是“这是老师要我学的”。学习的动力完全不一样。

当然,杜威的思想也不是没有争议。很多人批评说,这种方法太理想化了,效率低。如果什么都从兴趣出发,那基础的读写算怎么办?有些枯燥但必须掌握的东西,难道就不学了吗?

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。杜威其实也考虑到了。他并不反对系统性的知识学习,他反对的是脱离实际的、死记硬背式的学习。他认为,即使是基础知识,也应该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学习。比如,为了写种菜日记,孩子就有动力去学认字和写字。为了计算买种子需要多少钱,他们就有动力去学加减乘除。关键在于,要让孩子明白学这些东西的“用处”是什么,把它和他正在做的事情联系起来。

说到底,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,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:做中学 (Learning by Doing)。他认为,真正的思考和学习,都源于我们试图解决一个真实的两难问题。当你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时,你的大脑其实并没有在真正地“思考”。只有当你面对一个具体的挑战,需要调动你已有的知识,去尝试、去犯错、去修正,最终找到解决方案时,你才真正学到了东西。

这个思想,就算放到今天,对我们成年人也很有启发。我们想学一门新技能,比如编程或者剪辑,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把所有理论书都看完,而是直接上手,找个小项目来做。在做的过程中,你会不断遇到问题,然后去搜索答案,去请教别人。这个过程可能很折腾,但你学到的东西特别扎实。

所以,杜威并不是一个过时的人物。他一百多年前提出的那些问题——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知识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?孩子应该如何在学校里成长?——到今天,我们依然在探索。他的答案,简单、直接,而且充满了一种对人的尊重和信任。他相信,每个人,包括孩子,都有主动学习和创造的能力,教育要做的,就是把这种能力激发出来,而不是压抑它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杜威的教育思想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