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平时说能量转换,比如电能转热能(电暖气),化学能转动能(汽车发动机),都挺好理解的。但“内能转化为光能”,听起来就有点抽象。其实这事儿每天都在发生,而且例子到处都是。
最直接的一个例子,就是烧红的铁块。
你可能在电视上看过铁匠打铁,或者自己小时候玩过把铁丝在煤气灶上烧。一块黑乎乎的铁,加热它,其实就是在给它灌输内能。铁里面的原子本来就在振动,你一加热,它们就跟喝了功能饮料一样,开始疯狂蹦迪,振动得越来越快,越来越剧烈。这就是内能增加的微观表现。
温度升到一定程度,大概五六百摄氏度的时候,奇怪的事发生了。铁块开始发出暗红色的光。你继续加热,它的颜色会从暗红,变成鲜红,再到橘黄,最后变成耀眼的白光,甚至带点蓝色。
这个光是怎么来的?
这就是内-光转换的核心。当铁原子被加热到“嗨”起来的时候,它们内部的电子也待不住了。这些电子平时在固定的轨道上待着,很安分。但原子振动太剧烈,能量太高,就会把一些电子“踹”到更高能量的轨道上去。这个过程叫“电子跃迁”。
但是,高能量的轨道对电子来说不是个舒服的地方,它们待不长,就像你踮着脚尖站不久一样。很快,这些电子就会自己“掉”回原来的低能量轨道。关键就在这一下,从高处掉回低处,多出来的能量总得有个去处吧?它不能凭空消失。于是,这部分多余的能量就以一个“光子”的形式释放出来。
一个光子就是一份光。无数个原子里的无数个电子在不断地“被踹上去”又“掉下来”,就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光子。我们就看到了烧红的铁块在发光。
而且,光的颜色和温度直接相关。温度低,原子振动没那么剧烈,踹电子的劲儿也小,电子跳得不高,掉下来时释放的能量就少。能量低的光子,在我们眼睛看来就是红色的。随着温度越来越高,踹电子的劲儿越来越大,电子跳得也越来越高,掉下来时释放的能量就更多。高能量的光子,颜色就会偏向黄色、白色甚至蓝色。所以,我们能通过颜色判断一个东西有多烫,天文学家也是用这个方法判断遥远恒星的表面温度的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热辐射”或“白炽”现象,一个最纯粹的内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。
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火。
蜡烛的火焰,篝火,或者打火机的火苗。火焰看起来是气体,但它的发光原理和烧红的铁块有点像,但更复杂一点。
拿蜡烛来说。蜡烛燃烧,是石蜡蒸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。这个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,也就是让周围的气体温度急剧升高,内能暴增。
火焰发光主要有两个功臣。第一,是反应中产生的一些不完全燃烧的碳粒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烟尘”或“煤灰”。这些小小的固体颗粒被火焰的高温(内能)烧得炽热,就像无数个微型铁块一样,它们也通过热辐射发光。蜡M烛火焰中间那部分明亮的黄色光,主要就是这些被烧到白炽状态的碳粒贡献的。
第二,是气体分子本身。在高温下,气体分子也被激发了。它们的电子同样会上演“跳上去再掉下来”的戏码,释放光子。比如,煤气灶的蓝色火焰,就不是靠碳粒发光了。天然气燃烧得比较完全,没多少固体碳粒。蓝色火焰主要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特定气体分子(比如CH和C2自由基)被激发后发出的特定颜色的光。这叫“焰色反应”,虽然根源也是内能(高温)激发,但它发出的光颜色更纯粹,和发光物质的种类直接相关。
所以,火焰发光,本质上也是化学反应释放的内能,加热了气体和其中的固体微粒,让它们达到了足以发光的温度,最终把内能转化成了光能。
再来看一个稍微不一样的例子:极光。
虽然极光看起来和“热”没啥关系,甚至出现在地球最冷的地方,但它的能量源头和转换方式,也涉及到了类似的核心原理。
太阳会不断地喷出带电粒子流,叫“太阳风”。这些高能粒子冲到地球附近,被地球磁场捕获,然后沿着磁力线被引导到地球的南北两极。当这些高能粒子冲进地球高层大气时,它们会以极高的速度撞击大气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。
这次不是用“热”去激发了,而是用“撞击”。高速飞来的太阳风粒子,就像一颗颗子弹,把能量传递给了大气原子。大气原子里的电子被这一下撞得不轻,同样被迫跳到了更高的能级上。
接下来的剧本就一样了。被撞到高能级的电子待不稳,会掉回原来的轨道。掉下来的时候,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。
大气中不同种类的原子,被激发后发出的光颜色也不一样。氧原子被激发,通常会发出绿色或红色的光。氮原子则会发出蓝色或紫色的光。我们看到的五彩斑斓的极光,就是高空中无数氧原子和氮原子在被太阳风粒子撞击后,集体发光的结果。
这里的“内能”概念稍微广义一些,它指的是高层大气中原子因为被高能粒子撞击而增加的能量。虽然宏观上感觉不到热,但在微观层面,原子确实是获得了额外的能量,然后再把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吐出来。
最后,所有恒星,包括我们的太阳,都是内能转化为光能的终极例子。
太阳的中心在进行着核聚变反应。氢原子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,聚变成氦原子。这个过程会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。这些能量让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。
在这种极端条件下,太阳内部的物质都是等离子体状态,原子核和电子都分开了,像一锅滚烫的粒子汤。这锅汤的内能高到极点。这些能量以高能光子(伽马射线)的形式从核心产生,然后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旅程,在太阳内部被无数次吸收和再辐射,能量逐渐降低。等这些能量最终到达太阳表面时,表面温度大约是5500摄氏度。
太阳表面这层滚烫的等离子体,就和我们前面说的烧红的铁块一样,时刻都在进行着热辐射。它巨大的内能,通过其表面无数粒子的电子跃迁,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光能和热能,向整个太阳系辐射。我们白天看到的阳光,感受到的温暖,就是太阳在亿万年里,坚持不懈地把其内部核反应产生的内能,转化成光能送过来的结果。
所以你看,从铁匠炉里烧红的铁,到野外的一堆篝火,再到天边绚丽的极光和头顶的太阳,它们发光的原理,追根溯源都是一回事:给原子或分子足够的能量(内能)让它们兴奋起来,它们冷静下来的时候,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还给你。这就是内能到光能的转换,一个贯穿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的基本物理过程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