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个大实话:高考被录取了想退档,特别难。这事儿基本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,因为整个录取系统就是个单行道,只进不出。录取流程环环相扣,一个萝卜一个坑,你的档案被一所大学调走并且确认录取,就意味着你在这个省的录取季里“名花有主”了,其他的学校想捞也捞不走你。
这么设计的目的很直接,就是为了保证公平和效率。你想想,如果大家都能随便退档,那整个录取秩序就乱了。A大学录了你,你占了个名额,结果你又不去,那这个名额就浪费了。对于那些分数比你低一点点,就差这个名額就能上的同学来说,这公平吗?所以,教育部门对这事儿管得特别严。
而且,还有一个东西叫“考生诚信档案”。你一旦被正式录取,又没有正当理由不去报到,或者闹着要退档,这事儿很可能会被记上一笔。这个记录会跟着你,第二年复读参加高考的时候,招生院校是能看到的。有些学校,特别是好学校,看到你有过这种“录取后放弃”的记录,可能会在录取时更加谨慎,甚至直接影响你第二年的录取结果。所以,别把退档当成是去商场退件衣服那么简单,后果要严重得多。
不过,话说回来,凡事无绝对。是不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?也不是。但在说具体怎么办之前,你得先问问自己,你退档的理由到底是什么,这个理由站得住脚吗?
如果你只是因为“专业我不喜欢”、“这个学校不是我的第一志愿”、“我同学去了更好的学校我心理不平衡”,那我劝你还是算了。这些理由拿到台面上,不管是学校招生办还是省教育考试院,都不会搭理你。每年因为这些原因想退档的学生太多了,口子一开,就没法收场了。
真正有可能被考虑的,是那种极端的、不可抗力的情况。比如:
1. 突发重大疾病:考生突然查出得了重病,身体状况根本无法完成大学学业。这种情况需要有三甲医院出具的详细、权威的诊断证明,证明你的身体状况确实不适合入学。注意,是“无法完成学业”,而不是“上学有点困难”。
2.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:比如家里突然遭遇天灾人祸,导致经济状况急剧恶化,完全无法支撑学费和生活费,或者考生需要回家承担家庭重担。这同样需要提供有力的证明,比如民政部门开的贫困证明、事故证明等。
看出来了吗?理由必须是客观的、非个人主观意愿的,而且是那种任何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听了都会觉得“这孩子确实没办法”的程度。
好,假设你真的遇到了上述那种极端情况,并且手里有铁证。那么,具体该怎么操作呢?流程一般是这样的,记住,每一步都要快,因为录取工作窗口期很短。
第一步:立刻、马上联系录取你的大学招生办。
这是你的第一联系人。录取通知书上或者学校官网上肯定有招生办公室的电话。打电话过去,态度要诚恳,语气要平静,清晰地说明你的情况。不要哭闹,也不要威胁,就事论事。告诉他们你的姓名、考生号,说明你因为某种不可抗力原因,无法入学,希望申请退档。
你要做好心理准备,对方大概率会先劝你。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一些变通的办法,比如先办保留学籍,休学一年。这是学校的常规操作,因为退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招生计划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。你要坚定但礼貌地告诉他们,你的情况是休学也无法解决的,必须退档。
第二步:在学校的指导下,准备书面材料。
如果学校那边听了你的情况,觉得确实特殊,没有完全把路堵死,他们通常会让你提交一份书面申请。这份申请是重中之重,必须自己手写,内容包括:
* 个人基本信息:姓名、性别、身份证号、考生号、联系电话。
* 录取信息:被录取的学校、院系、专业。
* 申请退档的理由:把你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写清楚,有多少困难写多少困难,但不要夸大,要和你的证明材料对得上。
* 申请诉求:明确写上“本人自愿申请放弃XX大学XX专业的录取资格,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”。这句话是必须的。
* 最后,考生本人和家长(监护人)都要亲笔签名,写上日期。
除了这份申请书,你还得准备好支撑你理由的所有证明材料。比如医院的诊断证明书、病历、检查报告复印件;家庭变故的,要有相关部门的证明文件。所有材料都准备好,最好扫描一份电子版备用。
第三步:联系你所在省份的省教育考试院。
这步和第一步可以同时进行,甚至更重要。因为最终决定权不在大学,而在省教育考试院。大学同意退档,也得报给省考试院,由他们操作系统,把你的档案状态从“已录取”改回“自由可投”,你才算真正退档成功。
同样是打电话,找到普招处或者录检科之类的部门。说辞和跟学校说的一样,把你的特殊情况讲清楚。他们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,会从省级层面判断你的情况是否符合退档的条件。如果他们点头了,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第四,”如果”退档成功了,会发生什么
如果万一,你真的通过层层努力,成功退档了,你的电子档案会回到档案库里。但是,这个时候你所在的批次录取很可能已经结束了。比如你在本科一批被录取,等你折腾完退档,本科一批的征集志愿都结束了,那你今年就没机会再被本科一批的学校录取了。你只能等下一批次,比如本科二批,或者直接掉到专科批次。如果你退档时,所有批次的录取都结束了,那结果就是你今年没学上了,只能选择复读。
聊聊退档之外的B计划
说实话,退档这条路,99%的人是走不通的。所以,我们更应该聊聊,如果你只是对学校或专业不满意,除了退档这条死胡同,还有哪些路可以走。这些路才是大多数人真正应该考虑的。
-
转专业:这是最靠谱、最主流的办法。现在大部分大学都提供了相对灵活的转专业政策。通常在大一结束时,只要你大一的成绩(绩点)够高,没有挂科,就有机会申请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。你可以一进校就开始研究学校的转专业政策,看看目标专业的要求,然后拼命学,把成绩搞上去。这比退档复读一年的风险小多了,而且还能锻炼你的学习能力。
-
辅修或双学位:如果你对另一个专业很感兴趣,但转专业失败了,或者你不想放弃本专业,可以考虑辅修。大二开始,很多学校都允许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,辅修第二专业。毕业时,你的毕业证上会有两个专业,或者拿到两个学位证书。虽然辛苦,但能学到两份知识,对未来就业也是个加分项。
-
跨专业考研:这是更长远的一个规划。本科的专业不代表一辈子。很多人在本科阶段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,然后在考研时选择了跨专业,最终进入了自己热爱的领域。四年大学时间,足够你为考研做准备了。把不喜欢的本科专业当成一个跳板,拿到本科学历,然后去追逐你的研究生梦想。
-
不去报到:还有一种极端情况,就是录取通知书来了,你直接当没看见,不去学校报到。在规定时间内不报到,学校会视为你自动放弃入学资格。这种做法的后果和申请退档差不多,也会被记入诚信档案,影响第二年高考录取。具体影响多大,每个省的政策不一样。有些省份规定,当年录取不报到的考生,第二年参加高考后,在投档时可能会被排在同分数的其他考生之后,或者限制填报某些批次的志愿。所以,这同样是下下策,除非你已经下定决心复读,并且能接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总而言之,高考录取是个严肃的事情。在填报志愿的时候,就应该想清楚。一旦被录取了,就意味着契约已经达成。退档这条路,不是常规选项,而是留给那些遭遇极端不幸的考生的最后通道。对于绝大多数只是因为“不满意”而想退档的同学,更理性的选择是接受现实,然后在新环境里寻找新的出路,比如努力学习转专业,或者为考研做准备。路是人走出来的,大学四年,变数还多着呢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