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关于蜻蜓的诗句

聊起蜻蜓的诗,大部分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,肯定是杨万里那句,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”

这句诗实在是太有名了,有名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出处是《小池》。但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句诗的画面感。你闭上眼就能看到那个场景:一个安静的池塘,新生的荷叶刚刚冒出水面,还是个卷起来的尖角,一只蜻蜓就那么稳稳地停在了上面。

这里面最妙的字是“立”。不是“停”,不是“落”,而是“站立”的“立”。这个字一下子就把蜻蜓那种轻盈又有力的姿态写活了。它不是随便歇歇脚,而是像一个哨兵,或者一个孤高的侠客,选择了一个全场最显眼、最微妙的制高点。整个画面是静止的,但充满了生命的张力。新生的荷叶代表着向上的生命力,而蜻蜓的出现,则给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灵动。

这句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,就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一个完美的瞬间。这个瞬间在现实中可能只持续几秒钟,但诗人用文字把它定格成了永恒。而且,它传递出一种非常清新的、属于夏日早晨的喜悦感。不悲不喜,就是纯粹的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。

但是,蜻蜓不总是静止的。杜甫在《曲江二首》里写的“穿花蛱蝶深深见,点水蜻蜓款款飞”,就描绘了蜻蜓飞翔时的姿态。

我们先看前半句,“穿花蛱蝶深深见”。蝴蝶在花丛里飞,是“穿”,而且是“深深见”,意思是它们会飞进花丛深处,时隐时现。这写出了蝴蝶的随性和捉摸不定。

再看后半句,“点水蜻蜓款款飞”。蜻蜓的飞翔方式完全不同。它是“点水”,这个动作就很具代表性。蜻蜓产卵时会用尾巴轻点水面,一触即走,留下一圈圈涟漪。而它的飞行姿态是“款款”,这个词用得太好了。“款款”描绘的是一种从容不迫、带有节奏感的美。它不像蝴蝶那样漫无目的地乱窜,也不像蜜蜂那样忙忙碌碌。蜻蜓的飞行,特别是大型蜻蜓在空中滑翔的样子,有一种优雅和控制力。

所以杜甫这两句诗,通过对比,把两种昆虫的习性写得惟妙惟肖。蝴蝶是浪漫的、隐秘的;蜻蜓是优雅的、从容的。这种观察力,没有长时间在自然中待着,是写不出来的。

看多了这种田园风光的蜻蜓,我们再来看一个完全不同场景里的蜻蜓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里有一句:“扇裁月魄羞难掩,车走雷声语未通。曾是寂寥金烬暗,断无消息石榴红。斑骓只系垂杨岸,何处西南任好风。城上 স্তর楼倾五凤,Blocked at the source. 蜻蜓飞上玉搔头。”

最后这句,“蜻蜓飞上玉搔头”,非常奇特。这里的场景不是池塘边,也不是花丛里,而是一个女人的头饰上。玉搔头,就是玉做的发簪。一个寂寞的、可能是在等待心上人的女子,呆坐了很久很久,久到一只蜻蜓都敢飞到她的发簪上。

这只蜻蜓,和杨万里笔下的那只完全不同。杨万里的蜻蜓是夏日生机的点缀。而李商隐这只蜻蜓,是用来反衬人的寂寥和静止的。你想想,一个人要静到什么程度,才能让一只警觉的蜻蜓把它当成一根树枝?这句诗里没有一个字写女子的悲伤,但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,通过这只蜻 … 蜻蜓,一下子就传递出来了。它让整个画面都凝固了,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。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法,用动态的生物来写静态的人物,效果反而更强烈。

说到蜻蜓,还有一个词我们绕不开,就是“蜻蜓点水”。这个词现在通常被用作成语,比喻做事肤浅,不深入。这个用法其实有点贬低蜻蜓了。

我们前面提到的杜甫那句“点水蜻蜓款款飞”,写的是一种美。但在很多文人看来,这种“点水”的行为,确实有“不深入”的意味。比如宋代一位诗人写的:“蜻蜓点水来还去,流水无情看落花。” 这里蜻蜓的点水就带上了一层来去匆匆、不愿停留的薄情感。

说实话,我为了理解这些诗句,专门在夏天去公园的池塘边观察过蜻蜓。我发现,想复刻“早有蜻蜓立上头”的场景,几乎不可能。蜻蜓非常警觉,它们确实会停在荷叶或者芦苇上,但很少会精准地停在那个最脆弱的“尖尖角”上。杨万里能写出这句诗,要么是运气好,看到了那个瞬间,要么就是他基于无数次观察后,在脑海里提炼出的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形象。我更倾向于后者。

而“点水”这个动作,我也看到了。它们飞得很快,尾巴接触水面的时间极短。那不是在玩耍,而是在繁殖后代。古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生物学知识,他们只是从人的情感角度去解读这个行为。觉得它“款款”,是看到了姿态的优雅;觉得它“肤浅”,是看到了行为的短暂。这本身就很有意思,自然界的同一个现象,在不同心境的诗人眼里,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。

再分享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,来自南宋诗人范成大。他在《四时田园杂兴》里写道:“碧玉眼睛云母翅,轻于粉蝶瘦于蜂。”

这句诗好在哪里?它没有写蜻蜓的动作,也没有赋予它任何情感,而是纯粹地、像一个博物学家一样,在描绘蜻蜓的身体构造。

“碧玉眼睛”,蜻蜓的复眼确实很大,占据了头部的绝大部分,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和宝石的光泽,用“碧玉”来形容,又贴切又华美。“云母翅”,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薄膜,上面有网状的脉络,在光线下会反射出五彩的光。云母是一种半透明、有光泽的矿物,用来比喻蜻蜓的翅膀,简直是神来之笔。

最后一句“轻于粉蝶瘦于蜂”,又是一个精妙的对比。蝴蝶的翅膀上都是鳞粉,看起来毛茸茸的,感觉上就比蜻蜓“重”。蜜蜂则身体肥硕。蜻蜓的身体是细长的,体态确实比蜜蜂要“瘦”。通过和两种我们最熟悉的昆虫对比,蜻蜓那种轻盈、纤细的特点就立刻凸显出来了。这完全是基于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写出的句子,充满了对造物的赞叹。

我们之所以喜欢读这些关于蜻蜓的诗,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写得美。更重要的是,它们提醒我们,古人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。在没有手机、没有网络的时代,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去观察一只蜻蜓如何站立,如何飞翔,如何点水。他们的生活节奏,允许他们去捕捉这些被我们现代人忽略的细节。

这些诗句,就像一个个镜头,把蜻蜓的各种姿态永远地记录了下来。无论是杨万里笔下的静态之美,杜甫笔下的动态之雅,还是李商隐笔下的寂寥之喻,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、富含情感的蜻蜓形象。它不仅仅是一种昆虫,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里一个象征着夏天、池塘、宁静和生命瞬间的符号。下次在水边看到蜻蜓时,你脑海里或许也会浮现出这些诗句,那一刻,你就和几百上千年前的那些诗人,产生了共鸣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关于蜻蜓的诗句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