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开间进深分别指什么

简单粗暴地说,开间,就是你家房子的宽度;进深,则是深度。

再具体点?行。你想象一下,自己站在客厅正中央,面朝最大的那扇窗户。你左右两臂伸直,几乎能摸到的那两面墙之间的距离,就是你家客厅的开间。它决定了你家能拥抱多少阳光和风景,是房子的“面子”,是“脸面”。而你身后到窗户的距离,也就是从窗户往里走到底有多远,那就是进深。它关乎空间的纵深感,是房子的“身子”。

就这么两个词,听着像是建筑师图纸上的术语,离我们老百姓十万八千里。但我要告诉你,这两个平平无奇的词,几乎掌管了你住进来之后每一天的生活品质,决定了你的家是“天堂”还是“牢笼”。真的,一点都不夸张。

我们先来聊聊开间,这玩意儿,在我看来,就是家的“灵魂”。为什么?因为开间直接等同于采光面。一个大开间的客厅,意味着一整面墙几乎都可以是窗户,阳光可以毫无顾忌地、大片大片地泼洒进来,从清晨的第一缕微光,到傍晚的最后一抹余晖。你坐在沙发上,整个世界都是亮的,心情想不好都难。冬天,这片阳光就是天然的暖气;夏天,拉开窗帘,穿堂风能瞬间带走闷热。这是一种奢侈,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。

而小开间呢?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。窗户就那么一小扇,像被人吝啬地施舍了一点点光明。光线进来,刚走两步就没什么力气了,屋子深处永远是昏昏沉沉的。你白天在家都得开灯,不然总觉得压抑。这种感觉,住久了,真的会影响人的情绪。所以你看房的时候,开发商最爱吹嘘的“三开间朝南”、“四开间朝南”,就是在炫耀他家的开间够大,够“阔气”。这可不是什么营销噱头,这是实打实的居住硬通货。

说完了“面子”,再来说说“身子”——进深。如果说开间是慷慨的给予,那进深则需要克制。一个合理的进深,能让空间显得规整、有层次。但一旦进深过大,而开间又小,那灾难就来了。

你见过那种“隧道房”吗?或者叫“手枪户型”?那就是典型的开间小、进深大的产物。走进去,两边是墙,前面是墙,唯一的光源在遥远的尽头,整个空间又长又窄,像个走廊。家具怎么摆都别扭,沙发靠这边墙,电视就得在对面墙,中间隔着一条“银河”,看个电视都费劲。餐厅更是尴尬,只能硬塞在某个角落,吃饭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被罚站。光线走到屋子一半就彻底投降了,后半部分永远阴冷、潮湿,角落里似乎随时都能长出蘑菇来。通风?别想了,风根本不愿意往这么深的地方钻。这种房子,就算面积再大,给人的感觉也是憋屈、窒息。

所以,一个理想的户型,它的开间进深必须维持一个健康的“身材比例”。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说法,黄金比例大概在1:1.5左右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的客厅开间是4米,那么进深最好别超过6米。超过这个比例太多,居住的舒适度就会断崖式下跌。

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居住智慧。你看看传统的四合院,正房为什么都是三开间或五开间?因为老祖宗早就明白了,房子要“宽”不要“深”。宽,则气派、敞亮、纳气;深,则阴暗、闭塞、耗气。这种对开间的执着,几乎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居住理想。你看那些豪宅,哪个不是拼了命地做大横厅、做超大开间?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间感,更是一种身份和气度的彰显。

当然,在寸土寸金的今天,开发商也要算经济账。开间大,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外墙材料,更多的窗户,建筑成本自然就高。而把进深做大,则可以在有限的建筑面积里“塞”进更多的功能区,看起来好像更“划算”。于是,市面上就充斥着各种各样挑战人体舒适极限的奇葩户型。

所以,下次你再去看房,别光听销售顾问天花乱坠地讲什么“N+1户型”、“赠送面积”。你得自己带把尺子,或者用脚步去丈量。走进那个空间,亲自感受一下。问自己几个问题:

阳光能照到屋子的最深处吗?
我站在这里,觉得压抑吗?
风能在我身边自由地流动吗?
我的沙发、电视、餐桌,能在这里找到它们舒适的位置吗?

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,你对开间进深的理解,就超越了90%的人。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你未来生活质量的温度计。记住,一个好的家,首先得是一个让你愿意“摊开”来生活的地方,而不是一个让你感觉被“挤压”的容器。而这一切的秘密,就藏在那一“宽”一“深”之间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开间进深分别指什么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