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黄庭坚留下了些什么,那单子可长了去了。但你要是问,哪些是真正能让你心脏漏跳一拍、能让你对着字帖看半宿的,那必须是这几件:
首先,行书里的扛鼎之作,绕不开那几卷“大部头”。比如,长得能当围脖使的《砥柱铭》,还有那气势磅礴的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草书卷。当然,还有他心情不错时写的《松风阁诗帖》,那叫一个舒展惬意。
然后,就是他草书里那股子癫狂劲儿的代表。首推《诸上座帖》,简直就是纸上的摇滚现场。还有一卷《李白忆旧游诗卷》,也是龙飞凤舞,看得人热血沸腾。
再来,是一些小品,但同样精彩绝伦。像那只有寥寥数语的《花气熏人帖》,还有写给朋友的《经伏波神祠诗》,都藏着他细腻又倔强的心。此外,还有《寒山子庞居士诗》、《黄州寒食诗卷跋》等等,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。
好了,名单列完了。但这就像报菜名,没意思。真正要聊黄庭坚,你就得钻进这些字里,去感受那个活生生的人。
你得先从他那些“大部头”开始。想象一下,你面前缓缓展开一幅长卷,比如那卷《砥柱铭》,十来米长,四百多个字。这玩意儿,搁现在,你用电脑打字都嫌手酸。而黄庭坚呢?他是在被贬谪的路上,心情郁结,前途未卜,却用一支笔,写下了如黄河浊浪般的行楷。每一个字,都不是端端正正地待在格子里。它们是倾斜的,是相互挤压的,是奋力向外伸展的。你看那个“之”字,最后一捺,拖得老长老长,像一声不甘的叹息,又像一记倔强的鞭子,抽打在命运的脸上。
这就是黄庭坚。他的字,从来就不是为了“好看”那么简单。他的笔画,尤其是撇和捺,有一种向四周辐射开张的态势,有人说这叫“内紧外松”,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八爪鱼,每一个触手都充满了力量。看他的字,你总能感觉到一股劲儿,一股从纸背透出来的,不服输的劲儿。他的人生就是这样,一路被贬,从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,被赶到另一个更鸟不拉屎的地方,但他从没趴下。他的字,就是他人生的独白。
所以,你看《砥柱铭》,看到的不仅仅是书法技巧,更是他用笔墨在跟整个世界对抗。那墨色的枯湿浓淡,那字形的大小错落,根本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情绪的自然流淌。写到酣畅处,笔走龙蛇;写到凝重处,力透纸背。这哪里是写字,这分明是在搏斗。
如果说《砥柱铭》是他压抑中的呐喊,那《诸上座帖》就是他彻底的释放。这卷草书,简直了!我觉得黄庭坚写它的时候,八成是喝了点酒。那线条,完全疯了。根本不是一笔一划在写,而是一股气在纸上盘旋、冲撞、飞舞。你看那些缠绕的笔画,像纠结的藤蔓,突然,一笔长划破空而出,像一道闪电撕裂夜空。你的眼睛都快跟不上他笔尖的速度。上一秒还在缠绵,下一秒就变成了决绝的斩断。
看《诸上座帖》,你不能去想这个字写得标不标准,好不好看。你要做的,是把自己想象成那支毛笔,感受被他握在手里的那种癫狂。那种力量,时而像惊涛拍岸,时而又像游丝袅袅。这已经超越了书法的范畴,这是一种行为艺术,是一种生命的 primal scream(原始呐喊)。很多人说看不懂,太对了,这玩意儿就不是让你“看懂”的,是让你“感受”的。感受一个被压抑太久的灵魂,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,把所有的愤懑、才情、不羁,一股脑儿全喷发了出来。
当然,黄庭坚也不是一天到晚都那么“拧巴”。他也有心情好的时候。比如那件人见人爱的《松风阁诗帖》。这件作品写于他人生中一段相对安稳的时期。你去看那字,明显就从容多了。笔画舒展,结体开阔,就像他诗里写的“松风万壑”,那种开阔和爽朗,扑面而来。这幅字,是他辐射开张的“黄氏风格”最成熟、最完美的体现。每一个字都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,站得稳稳当当,又彼此顾盼生姿。它不像《砥柱铭》那么沉重,也不像《诸上座帖》那么癫狂,它是一种“恰到好处”的潇洒。你可以想象,在一个有风的下午,他在江边的高阁上,看着风景,喝着小茶,心情大好,然后一挥而就。那份惬意,那份文人的风雅,隔着一千年,我们都能闻到。
还有,我个人特别偏爱一些他的小品,比如那张《花气熏人帖》。就二十几个字:“花气熏人欲破禅,心情其实过中年。春来诗思何所似,八节滩头上水船。” 这简直就像他发的一条朋友圈。寥寥数语,把那种人到中年,被春日的花香撩拨得心神不宁,想写诗又觉得才思枯竭,如同逆水行舟般艰难的感觉,写得活灵活现。那字写得也随意,大小不一,歪歪扭扭,像极了一个人边挠头边自言自语的样子。就这么几个字,却像一缕幽香,飘了近千年。让我们看到,那个写得出《砥柱铭》的硬汉,内心也有如此柔软和纠结的一面。
所以你看,黄庭坚的书法作品,其实就是他的人生切片。每一件作品,都对应着他某一个时期的心境和遭遇。从早年学习前人,到中年形成自己独特的“辐射式”风格,再到晚年人书俱老,炉火纯青。他的书法之路,跟他的人生轨迹是完全重合的。
他的字,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。很多人看不惯,觉得他写的不是字,是“画树根”、“当死蛇挂树”。苏东坡,他的老师兼好友,就半开玩笑地说他的字像“石压蛤蟆”。但黄庭坚不管这些。他就是他,他就要这么写。这种强大的自我和艺术上的自觉,才是他最牛的地方。他开创了一代书风,深刻地影响了后世,尤其对明清的书法家们,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。
看山谷的字,你不能只用眼睛看。你得用心,用你的整个身体去感受。去感受他笔尖的顿挫,感受他手腕的翻转,感受他胸中的那口不平之气。当你能感受到那股子“劲儿”的时候,你才算真正开始懂黄庭坚了。他的作品,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冰冷的古董,而是一个个滚烫的灵魂印记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