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投标报价这块,经济科目里送分的地方,但坑也不少。很多人觉得这部分就是算数,背背公式就行。你要是这么想,选择题可能做得对,但案例题一出来,涉及到具体情况分析,就容易蒙圈。
咱们先拆开看,报价的编制,也就是你怎么把这个价钱算出来。
这事的核心,是得弄明白一个标书的报价都由什么构成。别想得太复杂,就记住这个公式:
投标总价 = 分部分项工程费 + 措施项目费 + 其他项目费 + 规费 + 税金
这五个部分,一个都不能少。考试就喜欢在这几个部分里出题,问你某个费用属于哪一类。
1. 分部分项工程费
这是报价的大头,占了绝大部分。简单说,就是具体干活的钱。比如砌墙、浇混凝土、扎钢筋。这部分的钱怎么算?
公式是:分部分项工程费 = Σ (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工程量 × 综合单价)
工程量是招标人给你的,写在工程量清单里,你一般不用自己算。你的核心工作,是确定那个“综合单价”。
综合单价是啥?就是完成一个单位工程量(比如一立方米混凝土或一平方米墙)所有要花的钱。它里面又包含了:人工费、材料费、施工机具使用费、企业管理费和利润。
你得这么理解:综合单价不是成本价,它是包含了你公司要赚的钱(利润)和公司日常运营开销(管理费)的。考试时,题目会把这些数据给你,你只要把它们加起来就行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确定这个单价是整个投标工作的核心,需要大量的市场询价和经验判断。比如,最近钢材价格波动大,你的材料费报价就得考虑这个风险。
2. 措施项目费
这个费用很多人搞不清楚。说白了,它不是直接构成工程实体,而是为了保证工程能顺利干下去而发生的费用。比如脚手架、安全文明施工、夜间施工增加的费用、二次搬运费等等。
措施费分两种,这是个高频考点:
- 能算工程量的: 比如脚手架,可以按面积或长度计算。这种就跟分部分项一样,用“工程量 × 综合单价”的方式来算。
- 不能算工程量的: 比如安全文明施工费、环境保护费。这种没法具体算出来“多少活”,一般就按一个费率来算。比如,以“分部分项工程费”或“人工费+机械费”为基数,乘以一个百分比。这个百分比通常是根据公司情况和行业规定来的。
考试的时候,题目会明确告诉你哪个项目按什么方式计算,你只要跟着指令算就行。关键是要分清哪个是哪个。
3. 其他项目费、规费和税金
这几项相对简单,通常是按规定或者招标文件的要求来计算。
- 其他项目费: 比如暂列金额、计日工、总承包服务费。暂列金额是业主预留的一笔钱,用来应付可能发生的设计变更,这笔钱不是你的,你只是在报价里列出来,用不用、怎么用都得听业主的。计日工是按工日和小时算钱的零活。
- 规费: 这是国家和政府强制要收的钱,你没得商量。比如工程排污费、社会保障费(养老、医疗、失业保险)、住房公积金。这些一般是按一个固定的费率计算的,计算基数题目会给。
- 税金: 就是增值税。计算公式是:税金 = 税前工程造价 × 增值税税率。这里的“税前工程造价”指的是前面四项(分部分项+措施+其他+规费)的总和。别算错了基数。
把这五项都算出来,加在一起,就是你的投标总价。整个编制过程,其实就是个填空和计算的过程,只要你理解了每一项费用的含义,就不会出错。
接下来,咱们说说报价的审核。这部分内容,不仅是投标人自己要审,业主(招标人)也要审。考试的案例题特别喜欢从审核的角度出题。
审核主要审什么?
1. 算术性错误
这是最低级的错误,但也是最常见的。加减乘除算错了,或者小数点点错了。
这里有个处理原则,必须记住,考试必考:
- 大写金额和小写金额不一致: 以大写金额为准。
- 综合单价和合价(工程量×单价)不一致: 以综合单价为准,修正合价。
- 分项合价累计起来和总价不一致: 以分项合价为准,修正总价。
简单记就是:文字优于数字,单价优于合价,分项优于总和。 审核时发现错误,是按这个原则去调整,而不是直接把这份标书判为废标。
2. 报价是否低于成本
这是审核的重点,也是决定一份标书生死存亡的关键点。法律规定,投标报价不能低于成本。
但问题是,“成本”怎么界定?这里指的是“企业个别成本”,不是社会平均成本。也就是说,只要你公司有办法用更低的管理成本、更先进的技术把活干下来,你的成本就可以比别人低。
审核流程是这样的:如果评标委员会发现你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人,或者明显低于招标控制价,他们会怀疑你低于成本竞标。这时候,他们不会直接废了你,而是会给你一个机会:要求你提供书面说明,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。
你需要证明你的报价虽然低,但依然有利润,不会亏本。比如,你是不是有特殊的采购渠道,材料拿价比市场价低?你是不是用了某个新技术,效率大大提高,人工和机械费用降下来了?
如果你能说服评委,你的报价就是有效的。如果你说不清楚,或者理由不成立,那你的投标就会被否决。这个程序性的规定是案例题的常客。
3. 关键项目的单价合理性
审核时会特别关注一些关键项目或者工程量大的项目,看你的综合单价是不是合理。如果某个项目的单价明显偏离市场价,要么是投标人算错了,要么就是故意的,也就是所谓的“不平衡报价”。
不平衡报价是个双刃剑,也是审核的重点。
什么叫不平衡报价?就是故意把某些项目的单价报得很高,另一些项目的单价报得很低,但总价保持不变或在一个有竞争力的水平。
这么做的目的通常是:
- 为了早收钱: 把工程前期就能完成的项目(比如土方开挖、基础工程)的单价报高,后期项目(比如装饰装修)的单价报低。这样可以在项目早期就收回大量工程款,改善现金流。
- 为了多赚钱: 如果投标人根据经验判断,某个项目的工程量在后期可能会增加,他就会把这个项目的单价报得很高。这样一来,变更发生时,他就能赚到更多的钱。反之,预计会减少的工程量,就报低价。
业主方的审核人员会重点检查这种行为。如果发现不平衡报价的迹象,特别是对那些预计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报高价,或者对暂定工程量的项目报价畸高,他们会非常警惕。虽然不平衡报价不一定直接导致废标,但如果做得太过分,被认为存在不正当竞争或将来可能引起合同纠纷,也可能被否决。
4. 是否有漏项
在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,招标人发的清单里所有项目,你都必须报价。如果你漏掉了一项没报,审核时怎么处理?
处理原则是:视为此项目的费用已包含在其他项目的综合单价中。
说白了,就是你漏报了,但活儿你还得照干,而且一分钱也拿不到。这是个巨大的坑。所以在投标前,自己内部审核时,逐项核对清单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。
总的来说,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,在考试里考的是你的细心和对规则的理解。记住费用的构成,掌握审核的几个关键原则,特别是算术错误的处理、低于成本的程序、不平衡报价的判断,这部分的分数基本就能稳稳拿到手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