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,省点税,这想法没错。但这不是随便一个公司说自己搞了研发就能报的。税局查得很严,条件卡得也死。咱们一条一条掰扯清楚,别到时候忙活半天,一分钱没省下来,还惹一身麻烦。
首先,得看你是谁,也就是主体资格。
这个政策是给查账征收的居民企业的。说白了,就是在中国境内成立,正经记账报税的公司。
有几类是直接被排除在外的。个体工商户、个人独资企业、合伙企业,这哥仨就别想了。因为它们不交企业所得税,交的是个人所得税,所以这个政策跟它们没关系。
然后,还有一个负面清单,清单上的行业也不能享受。比如烟草制造业、住宿和餐饮业、批发和零售业、房地产业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娱乐业。
为什么不给这些行业?道理很简单。国家想鼓励的是硬核科技创新,是那些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技术。你开个餐馆,研究出一道新菜,这当然也算创新,但它不属于政策鼓励的“研发活动”。你搞房地产,盖楼的工艺再先进,它本质还是房地产。所以,先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业,如果就在这个负面清单里,那就直接死心,别费劲了。
第二,你干的事儿得是正儿八经的“研发活动”。
这是最核心,也是最多公司搞不明白的地方。税法上对“研发活动”有明确定义,我给你翻译成大白话:就是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,或者把这些新知识应用起来,搞出全新的、或者有明显改进的产品、工艺或服务。
关键词是“新”和“不确定性”。
“新”指的是对你公司,甚至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新的。你买个现成的软件,自己研究怎么用,这不叫研发。你为了解决一个生产难题,自己动手写了一套全新的算法,这才叫研发。
“不确定性”指的是你在开始做之前,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,或者不知道会搞成什么样。整个过程充满了试错和探索。
常规性的产品升级、对现有流程的简单调整、或者售后技术支持,这些都不算。
举个例子。你们公司是做APP的。
情况一:你发现用户界面有个按钮不好看,让UI设计师改了个颜色,程序员花半天时间换了张图。这叫日常维护,不算研发。
情况二:为了提升用户活跃度,你决定引入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算法。你的团队需要研究算法模型,收集数据进行训练,反复调试参数,最后才集成到APP里。这个过程充满了技术不确定性,结果是你的APP有了一项全新的核心功能。这,就是标准的研发活动。
所以,别把任何技术工作都往“研发”上靠。税局的人都是专家,他们会看你的立项报告、研发过程记录、成果报告。你是不是在“伪装”研发,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第三,能往里算的费用有严格范围,不是啥钱都能算。
这部分最考验财务的细心程度。能加计扣除的费用主要分这几类:
1. 人员人工费用。这是大头。就是直接参与研发活动的那些工程师、技术员的工资、社保、公积金。记住,是“直接参与”。行政、销售、市场人员的工资不能算。就算老板偶尔过来指导一下,他的工资也不能全算进去,得按他实际投入研发的时间来合理分摊。
2. 直接投入费用。研发过程中直接消耗掉的材料、燃料和动力费用。比如你做化学实验用的各种试剂,开发新硬件打样用的电子元器件。这些都算。但你办公室的电费、网费,这种分不清是研发用还是日常办公用的,就不能直接算进来。
3. 折旧费用。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、设备,它们的折旧费可以算。如果一个设备是研发和生产共用的,比如一半时间搞研发,一半时间搞生产,那它的折旧费也只能算一半。这都需要有详细的使用记录来支撑。
4. 无形资产摊销。你为了研发,买了个专利或者软件,它的摊销费用可以算。
5. 新产品设计费、新工艺规程制定费等。这些比较好理解,就是字面意思。
6. 其他相关费用。这是个兜底条款,但也是个坑。比如资料费、技术图书费、专家咨询费、研发成果的鉴定费等等。这些费用可以算,但是有个上限:总额不能超过全部研发费用的10%。很多公司在这里栽跟头,把一堆乱七八糟的费用都往里塞,结果超过10%,审核时全被剔除了。
第四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:规范核算。
前面说的所有条件你都满足了,但如果你账做不清楚,等于零。
税局的要求是“专账核算”。意思是你必须为你的研发项目建立专门的辅助账簿。每一笔跟研发相关的支出,都要清清楚楚地记在这本账上,和你的生产经营成本分开。
这张辅助账要能准确归集、核算每个研发项目的总费用,包括上面提到的各类费用。
为什么这么要求?因为税局来检查的时候,他不会听你讲故事,他只看你的账本和凭证。你的账做得一团糟,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混在一起,神仙也分不清。税局没时间帮你理清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:不认可,你的加计扣除申请直接打回。
所以,从研发项目立项那天起,财务就要同步跟上。建立研发支出辅助账,把所有相关的发票、合同、领料单、工时记录都整理归集好。比如,研发人员的工时记录要能证明他确实把时间花在了这个项目上。领料单要能证明这些材料确实用在了研发上。
你看,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逻辑链条:
首先,你有资格(主体和行业对)。
然后,你干了正事(是真正的研发活动)。
接着,你把花销算对了(费用归集准确)。
最后,你有证据证明你干了、也算对了(专账核算,资料齐全)。
这四个条件,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这事儿不复杂,但特别需要细心和严谨。别总想着钻空子,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,该享受的优惠一分钱也少不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