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营销考公务员,这事儿确实有点尴尬。直接说结论:大部分情况下,市场营销属于“工商管理类”。但你千万别以为看到“工商管理类”就可以直接报了,这里面的坑不少。
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:公务员考试的专业划分,是一套非常僵硬、甚至有点过时的系统。它和你大学里学的那些前沿课程、跨学科知识没什么关系。它只认你毕业证上写的那个专业名字,一个字都不能差。比如,你学的是“市场营销”,那你就不能报要求是“市场营销学”的岗位,除非那个岗位特别注明“市场营销”也行。
所以,第一个关键点就是,拿出你的毕业证,看看上面写的专业全称到底是什么。
搞清楚这个之后,我们再来看市场营销专业能报哪些岗位。基本上可以分成这么几大类:
第一类,也是最对口的一类:明确要求“工商管理类”的岗位。
这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战场。因为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,市场营销(专业代码120202)就是工商管理(一级学科代码1202)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。所以,只要职位表里的专业要求写的是“工商管理类”或者“包含市场营销”,你就可以报。
这类岗位通常有哪些呢?
比如说,市场监督管理局。这个部门的名字听起来就和市场营销很搭。他们的工作职责包括监督市场秩序、处理消费者投诉、管理广告等。你大学里学的消费者行为学、广告学、品牌管理,在这里都能找到理论依据。虽然实际工作肯定不是让你去策划营销活动,但底层逻辑是通的。
还有一些地方的商务局、投资促进中心。这些部门需要去招商引资,本质上也是一种“营销”,只不过营销的对象是企业,营销的产品是城市的投资环境。你的沟通能力、谈判技巧、方案策划能力就有用武之地。
税务局的一些岗位也会面向工商管理类。因为他们需要和大量企业打交道,懂得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,沟通起来会更顺畅。
第二类,比较模糊,但有机会的:要求“经济学类”或“经济与贸易类”的岗位。
这种情况不常见,但确实存在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些大学的课程设置,市场营销专业会学大量的经济学课程,比如宏观经济学、微观经济学、计量经济学。如果你的课程设置偏向这个方向,并且职位要求没有卡得那么死,你可以尝试去争取。
具体操作就是,在你报名的时候,如果系统审核没通过,你可以打电话给招考单位。这是最重要的一步。电话打过去,直接说:“您好,我看到贵单位的xx岗位要求经济学类,我的专业是市场营销,但是我大学期间修了xx、xx等经济学核心课程,学分占比很高,请问我这个情况符合报名条件吗?”
对方的答复才是最终的答案。有时候,招考单位看你态度诚恳,专业背景也确实相关,可能会酌情考虑。但别抱太大希望,这属于“边缘球”,成功率不高。
第三类,也是最大的一类:专业不限的岗位。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三不限”岗位。不限专业、不限基层工作经历、不限政治面貌。市场营销专业当然可以报。
但这也是我最不推荐你报的一类。为什么?因为竞争太激烈了。一个“三不限”岗位,报录比达到几百比一、上千比一都是家常便饭。你想想,所有专业的毕业生,找不到对口岗位的,都会来挤这个独木桥。你用市场营销的思维想想,这就是一个完全的“红海市场”,进去就是拼刺刀,性价比很低。除非你笔试能力超强,能考到140、150分(满分200),否则基本就是当炮灰。
那么,具体怎么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呢?别听网上那些人瞎说,最靠谱的方法只有一个:自己动手,查官方文件。
第一步:等国考或者省考的公告出来。公告附件里通常会有两个最重要的文件:《招考简章》和《职位表》(一个Excel文件)。
第二步:打开那个Excel职位表。别用眼睛一个一个看,几千上万个岗位,看得你眼花。直接用筛选功能,或者用“Ctrl+F”搜索功能。
第三步:先精准搜索。在“专业要求”那一列,直接搜索你的专业全称,比如“市场营销”。看看有没有岗位是点名要你的。这种情况很少,但万一有呢?这就是你的专属岗位,竞争压力会小很多。
第四步:扩大搜索范围。如果精准搜索找不到,那就搜上一级学科,也就是“工商管理类”。这样筛选出来的岗位,就是你的主战场。你需要仔细看每个岗位的备注信息,比如工作地点、服务年限、是否要求基层工作经历等等,挑出你最想去的。
第五步:最后才去看“专业不限”的岗位。把这些岗位当做你的备选和保底选项。
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技巧。如果你对某个岗位要求“工商管理类”但你不确定自己的专业算不算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电话。职位表后面通常会附有每个招考单位的联系电话和咨询电话。不要害羞,直接打过去问。这是官方渠道,他们的回答是最权威的。比你在网上问一百个“大神”都有用。
最后,聊几句题外话。市场营销专业考公务员,到底合不合适?
从能力上讲,其实挺合适的。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是沟通、策划、分析和执行。这些能力在体制内同样重要。比如,政府部门也需要做政策宣传,这不就是一种“公共关系”和“内容营销”吗?你需要把枯燥的政策文件,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清楚。再比如,一些窗口单位,需要直接面对群众,你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就能派上用场。
但是,心态上需要一个巨大的转变。在企业做营销,目标很明确,就是销售额、市场份额,一切以结果为导向,讲究效率和创新。但在体制内,程序正义和合规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。很多事情的流程很长,需要层层审批,你得有耐心。你做的很多工作,可能不会马上看到效果,甚至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。
所以,如果你决定考公,就要做好这种心理准备。别想着进去能大展拳脚搞什么“营销创新”,先学会适应规则、熟悉流程,把基础工作做好。把服务群众当成你的“客户服务”,把政策宣传当成你的“品牌推广”,这样你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用得上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