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聊聊早教这个事。很多一听到“早教”,脑袋里就蹦出那种很贵的早教班,老师带着一群小宝宝拍手唱歌,或者更夸张的,两三岁就开始认字、背唐诗、学英语。说实话,这些东西,大部分都把早教给搞歪了。
真正的早教,核心根本不是“教”知识,而是给孩子的大脑发育提供一个好的环境。你要知道,孩子从出生到大概三岁,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一个阶段。这个时期,他们大脑里的神经元每天都在疯狂地建立连接。你跟他说的每一句话,给他玩的每一个玩具,带他看的每一种风景,其实都是在刺激这些连接的生长。连接得越多、越密,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、思维能力就越强。这就像建房子打地基,地基打得牢,上面盖什么楼都稳。
所以,早教的第一个重点,就是大脑的“基础建设”。这事跟上多少钱的课没太大关系,跟父母怎么陪关系最大。
我见过一些家长,孩子一岁多,就焦虑得不行,说隔壁家的娃都会叫爸爸妈妈了,我们家这个还只会“啊啊啊”。然后就想送去早教班,让老师“教”他说话。但问题是,孩子学说话,最好的环境就是家庭。你有没有一天到晚对着他说话?不是那种指令,“去吃饭”、“别动”,而是描述性的语言。比如抱着他,指着窗外说:“看,外面有一只小鸟,是黄色的,它在树上唱歌。” 你说得越多,他大脑里关于语言的区域就越活跃。这就是最高质量的语言早教,一分钱都不用花。
早教的第二个重点,是情绪和社交能力。这个比认字重要一百倍。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怎么跟别人相处,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坏情绪,那他就算五岁能背圆周率,将来也会过得很辛苦。
举个例子。几个孩子一起玩积木,一个孩子想抢另一个的。这时候你怎么处理?直接骂他“不许抢”?还是把他拉开,告诉他“这是别人的,你要玩,得先问问”?后者就是早教。你在教他规则,教他尊重别人。再比如,他搭的积木倒了,他急得大哭。你是跟他说“哭什么哭,不许哭”,还是抱抱他,说“我知道你很难过,积木倒了很可惜,我们再试一次好不好?” 后者就是在教他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。这种能力,学校老师很难一对一教,但它决定了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。
第三个重点,是身体的控制能力。也就是大运动和精细运动。跑、跳、爬,这些是大运动。能让孩子身体协调,更有自信。很多家长怕孩子摔着、弄脏,总是不让他动。结果孩子到了三四岁,平衡感还很差,跑两步就摔跤。精细运动就更重要了,比如用手指捏起一颗小豆子,或者自己用勺子吃饭,再大点就是画画、穿珠子。这些动作能锻炼手眼协调,为以后写字打下基础。你让他自己吃饭,弄得满身都是,这其实就是在上精-细运动课。你给他一堆安全的颜料让他用手乱涂乱画,这也是在上艺术启蒙课。
那具体怎么做呢?其实一点都不复杂。
第一步,多跟孩子说话。就像前面说的,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听懂话的朋友,你看到什么,就跟他说什么。别怕他听不懂,他听得越多,懂得越快。
第二步,陪他读绘本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,比如睡前,抱着他读一两本绘本。重点不是让他认字,而是让他感受书里的世界,听你用丰富的语言讲故事。这个过程也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粘合剂。他对阅读的兴趣,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。
第三步,让他尽情地玩。玩,就是孩子的工作。积木锻炼空间想象力,过家家锻炼社交和表达能力,玩沙子玩水能刺激感官发育。不要用“有没有用”来衡量玩具。一个塑料瓶子,一个纸箱,都可能比一个昂贵的电动玩具有趣。关键是让他有自由探索的空间。
第四步,带他去体验真实的世界。去公园看花草树木,去超市认识蔬菜水果,去坐公交车体验公共交通。真实世界的体验,比任何卡片和App都来得生动。在超市,你可以让他帮你找找红色的苹果,这不就是颜色识别和任务执行能力的训练吗?
最后想说,早教的本质,不是一场竞赛,更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“神童”去跟别人炫耀。它的意义,是尊重一个生命的成长规律,在他最需要的时候,给他提供恰当的养分,帮助他建立一个健康的大脑、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。这个过程,不需要花很多钱,但需要花很多心思和高质量的陪伴。你给他的安全感,你陪他玩的每个下午,你对他说的每一句鼓励,才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地基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