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研究方法里头,“理论联系实际”这个原则,听起来特别像一句正确的废话。谁不知道要理论联系实际?但问题是,在311考研里,这不只是一句口号,它是一种思维方式,贯穿在选择题、简答题,尤其是材料分析和论述题里。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句空话背下来,那碰到真题就抓瞎了。
我们先拆开来看,什么叫“理论联系实际”。它其实是双向的。
第一个方向是:用理论去指导实践。
第二个方向是:从实践中提炼和检验理论。
考研主要考的是第一个方向,但你得理解第二个方向,这样才能把整个逻辑盘活。
先说第一个:用理论指导实践。
这在考研里是怎么体现的?就是给你一个教育情境(这就是“实际”),然后问你,这背后体现了什么教育学原理(这就是“理论”)?或者,如果你是这位老师,你会怎么做?你的做法依据是什么理论?
举个例子。比如,你看到一个材料,说一个小学老师教孩子认识分数。他没有直接在黑板上写“1/2”、“1/4”,而是拿来一个大饼,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切开。先切成两半,告诉大家每一半就是“二分之一”。再把其中一半切成两半,告诉大家,这更小的一块就是“四分之一”。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,很快就明白了。
题目可能会问你,请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哪些教学原则或理论?
如果你脑子里只有一堆干巴巴的名词,你可能就答“直观性原则”。没错,这是个得分点。但如果你真正理解了“理论联系实际”,你就能答得更深。
你可以这样想:
这个“实际”是什么?是一个具体教学活动——用切饼的方式教分数。
这个“理论”是什么?
1.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。 小学生,特别是低年级的,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。他们的思维需要依赖具体事物来支撑,很难理解抽象的符号。这位老师的做法,就是把抽象的分数概念(理论),通过一个具体可感的“饼”(实际),转化成了学生能理解的东西。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。你把这一点答出来,就比只答“直观性原则”的同学高了一个层次。
2. 杜威的“做中学”理论。 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经验的改造。学生通过观察切饼这个“做”的过程,亲身体验了分数的生成,这比单纯听老师讲概念(灌输)效果好得多。这个“做”就是实践,它帮助学生构建了对分数的理解(理论认知)。
你看,同样一个案例,理解深的人能从不同理论角度去切入,而且能把理论和案例里的具体行为(切饼)牢牢绑在一起。这就是考研要的“分析”。不是让你把理论背出来,是让你用理论去“解释”那个实际发生的事情。
再说说第二个方向:从实践中提炼和检验理论。
这个方向在考研题目里不常直接考,但理解它能让你对教育研究有个整体的认识。很多教育理论,不是某个人在书房里凭空想出来的,是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观察、总结、提炼出来的。
比如,“最近发展区”这个理论。维果茨基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他通过观察儿童学习过程(实践),发现儿童在有成人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帮助下,能完成超过他现有水平的任务。他把儿童独立能完成的水平和在帮助下能完成的水平之间的差距,定义为“最近发展区”(理论)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。
这个方向对我们备考有什么用?
它告诉你,所有理论都是有应用场景的,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存在的。你背任何一个理论的时候,都要在脑子里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这个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?它能用在什么地方?”
比如,你背“人本主义心理学”,罗杰斯的“以学生为中心”。你就要想,这个理论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?是针对那种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、无视学生情感和需求的传统教育(一个现实问题)。那它能用在什么地方?可以用在课堂管理上,多倾听学生的声音;可以用在教学设计上,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的活动。
把这个思维习惯建立起来,你在考场上看到任何一个材料题,就不会觉得陌生。因为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,而是一个理论应用的“靶子”。
那么,具体到备考复习,你应该怎么做?
第一步:学习理论时,强制自己举例子。
不要光背概念。比如,你学到“先行组织者”这个概念。书上说,它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。你背完这句话,马上停下来,自己编一个例子。
“哦,就是说,我今天要学‘光合作用’,老师可以先给我看一个简短的动画,展示一棵植物从小到大,阳光、水、空气都参与进来的过程。这个动画就是‘先行组织者’,它帮我建立了一个大概的框架,然后再学叶绿素、二氧化碳这些细节,我就不容易迷路了。”
你必须自己把这个例子“造”出来,这个理论才算真正进了你的脑子。
第二步:做真题时,反向训练。
拿到一道材料分析题,先别急着找答案。
1. 用自己的话,把材料里描述的“实践”总结一下。比如,“这个材料讲的是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上课总打瞌睡,老师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他,而是课后找他聊天,发现他因为家庭原因晚上要做家务睡得很晚。于是李老师帮他联系了学校的补助,还调整了他的座位让他下午能晒到太阳提神。” 这就是把“实际”提炼出来。
2. 然后,打开你的知识库,开始搜索。有哪些理论能解释李老师的行为?
* 德育原则里的“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”。李老师尊重了小明的人格,没有当众批评,这是尊重。同时她也想解决小明上课打瞌睡的问题,这是严格要求。
*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。小明的生理需求(睡眠)和安全需求(家庭经济状况)没有得到满足,所以他没法好好学习(自我实现需求)。李老师的做法,正是从底层需求入手去帮助学生。
* 教师职业道德里的“关爱学生”。这不只是口号,具体行为就是了解学生的困难,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3. 把这些理论点和你提炼的实践行为一一对应起来。比如,“李老师课后找小明聊天,而不是公开批评,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。”“李老师帮助小明联系补助,是试图解决影响他学习的深层生理和安全需求问题,这可以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解释。”
经过这样的训练,你答题的逻辑就会非常清晰:先说理论,然后马上用材料里的原话或总结来证明。这叫“论从史出”,你的分析才有说服力。
要避免两个极端:
一个是“空对空”。满篇都是理论名词,什么“主体性”、“建构主义”、“多元智能”,但就是不结合材料。老师一看就知道你是在背书,根本没看懂题目给的情境。这种答案得分很低。
另一个是“实打实”。通篇都在复述材料,或者发表一些个人感想,“我觉得李老师做得真好,她真有爱心”。这就像在写读后感,不是在做专业分析。你没有用学科语言和理论去支撑你的观点,得分同样不会高。
所以,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原则,本质上就是在“理论”和“实际”之间架一座桥。你在复习的时候,就要不停地练习建桥的工作。看到理论,就去想实际的例子。看到实际的案例,就去想它背后的理论支撑。
这样坚持下去,到考场上,你拿到的任何一道主观题,在你眼里都会变成一个你已经演练过无数次的“理论-实际”连接游戏。你自然就能写出有深度、有逻辑、有根据的答案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