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2013年考研英语二那套卷子,新题型部分简直就是个“送分题”和“陷阱题”的奇妙混合体。那年,这道新题型,也就是俗称的“小标题匹配”,考的是如何做好一场演讲(presentation)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篇文章本身就像一篇公关稿,教你怎么“秀”,而出题老师则躲在幕后,看你怎么“选”。
先别急着看文章,咱们先把答案拍在这儿:41-45的正确顺序是 F-B-E-G-A。
对,就是这个顺序。现在,咱们再来聊聊,为什么是它,以及这背后藏着出题人多少“不可告人”的小心思。
当年的这篇新题型,长得那叫一个眉清目秀。文章主体被切成了五个小段落(41到45),旁边给了七个备选标题(A到G),让你给每个段落找个“帽子”戴上。这种题型,说白了,就是考验你的 快速阅读能力 和 信息归纳能力。你得像个侦探一样,从段落的蛛丝马迹里,揪出它的核心思想,然后跟备选标题那个“嫌疑人”进行精准匹配。
咱们先来扫一眼那七个“嫌疑人”标题:
A. State your point clearly. (清晰陈述你的观点)
B. Make eye contact. (进行眼神交流)
C. Use humor. (使用幽默)
D. Ask for questions. (提问)
E. Explain what your numbers mean. (解释你数据的含义)
F. Start with a story. (用一个故事开场)
G. Relax and be natural. (放松,表现自然)
看到这儿,有经验的同学可能已经笑了。C选项和D选项,简直就是两个明晃晃的“干扰项”。为什么?因为通篇文章,从头到尾,压根儿就没提“幽默”和“提问”这回事儿。这就是出题人给你送上的第一份大礼:学会排除无关信息。考研阅读,无论是哪种题型,永远记住一个金科玉律——答案必须源于原文。你脑子里就算装了一整部《演讲的艺术》,里面告诉你幽默和提问多么重要,但在做这道题时,对不起,请你暂时“失忆”,文章没说的,就等于不存在。把C和D这两个“伪装者”一脚踢开,剩下的五选五,难度瞬间下降一个级别。
好了,热身结束,咱们现在一个一个地“破案”。
第41题,对应的答案是 F (Start with a story)。
原文第一段(41段)是怎么说的?它开篇就讲,“a personal story”能立刻建立起“human connection”,能让听众觉得你“approachable”。这简直就是把答案直接怼到你脸上了。关键词“story”,在选项F里原封不动地出现了。这种题目,就是最典型的“送分题”,几乎不存在任何理解上的障碍。出题老师在这里特别仁慈,他想告诉你:别怕,这题不难,先给你一颗糖吃。如果你这题做错了,那真的需要反思一下,是不是阅读的时候心不在焉,连最明显的线索都错过了。
第42题,对应的答案是 B (Make eye contact)。
这一段的核心也很突出。你读下去,会看到“scan the audience”,“don’t just stare at your notes or the screen”,然后是“speak directly to various people”。这些短语在说什么?不就是在描述“眼神交流”这个动作吗?“scan the audience”(扫视观众),“speak directly to various people”(直接跟不同的人说话),这些都是“make eye contact”的具体化行为。选项B就是一个完美的概括。这道题比上一道稍微绕了一点,它没有直接用“eye contact”这个词,而是用了它的行为描述。这就开始考验你的 同义替换 和 归纳总结 的能力了。
第43题,对应的答案是 E (Explain what your numbers mean)。
这道题,是整篇文章里最需要动点脑子的一道,也是最容易出错的“笑面虎”。为什么?因为很多人一看段落里出现了“the numbers”,就觉得跟数字有关,但具体是什么呢?段落里接着说,“explain what they mean”,要讲“the story behind the numbers”。看到了吗?关键不在于数字本身,而在于 数字背后的意义和故事。
选项E,“Explain what your numbers mean”,简直就是对原文这句话的精准复刻。很多同学可能会在这里犹豫,觉得这个选项太平淡了。但考研阅读的精髓就在于:最直接、最贴切的,往往就是正确答案。不要自己给自己加戏,去脑补一些更“高级”的联系。出题人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小的认知陷阱:你是不是只看到了“numbers”这个词,而忽略了后面更重要的“explain what they mean”?这道题,区分的就是细心和粗心的考生。
第44题,对应的答案是 G (Relax and be natural)。
这一段的画风非常“佛系”。它告诉你,“don’t try to memorize your talk word-for-word”,因为那样会让你听起来像个“robot”。相反,你应该“speak in a natural, conversational tone”。整个段落的核心就是一个词:“自然”。
再看选项G,“Relax and be natural”(放松,表现自然),这不就是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吗?“natural tone” 直接对应 “be natural”。这道题的难度也不大,只要抓住了段落的核心态度——反对僵硬,提倡自然——就很容易选对。
第45题,对应的答案是 A (State your point clearly)。
这是最后一段,通常是总结陈词的地方。这段话讲了什么?它说,演讲结束时,要给听众一个“call to action”(行动号召),要明确告诉他们“what you want them to do”。比如,“sign up”或者“make a donation”。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了让你的 核心诉求 被听众清晰地接收并执行。
选项A,“State your point clearly”(清晰陈述你的观点),恰恰抓住了这个本质。“point”在这里不仅仅指一个抽象的观点,更可以指你的“目的”或“要求”。在演讲的最后,通过一个明确的行动号召,来最终 点明你的意图,这正是“清晰陈述观点”的最佳体现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A选项有点泛泛而谈,但放在结尾这个位置,结合“call to action”的具体要求,它就成了最合适的“帽子”。它强调的是演讲的最终目的性——让你的意图被彻底理解。
回过头来看整篇文章,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:开场(用故事)-> 过程(眼神交流、解释数据、自然表达)-> 结尾(明确观点/行动号召)。这本身就是一次非常标准化的演讲教学。出题人选择这样一篇结构工整、逻辑清晰的文章,其实也是在降低题目的“隐性难度”。
所以,2013年的这道新题型,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?
首先,结构为王。对于这种小标题匹配题,段落的首句和末句往往是“题眼”所在,因为它们通常是Topic Sentence(主题句)或总结句。养成先看首末句的习惯,能帮你节省大量时间。
其次,关键词匹配是基础,但理解才是灵魂。像第41题这种直接送分的,当然要抓住。但更要警惕像第43题那样,需要你稍微深入一步,理解词语背后真实含义的题目。不能只做“单词搬运工”,要做“意义理解者”。
最后,永远要对“干扰项”保持警惕。那两个被我们提前踢出局的C和D选项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它们的存在,就是在考验你的做题原则。一个守纪律的考生,会严格依据原文,绝不节外生枝。而一个思绪飘忽的考生,则很容易被自己头脑中的“常识”所误导。
总而言之,2013年的这道题,不算难,但很典型。它像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,清清楚楚地告诉你,考研英语二的新题型究竟想考你什么,以及你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应对。它不玩弄什么高深的语法和词汇,它玩的是逻辑、是结构、是信息筛选的硬功夫。看透了这一点,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,你就能像一个老练的猎手,一眼看穿出题人的所有布局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