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m,这个词,你要是查字典,它会告诉你,这是英语中的一个代词。具体点,是第三人称、男性、单数的宾格代词。说白了,就是 he(他)这个词的另一种形态,专门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后面,作为动作的承受者。
比如,“I love him.”(我爱他),爱这个动作,是我发出的,而承受这个动作的,是him。再比如,“Give the book to him.”(把书给他),“to”是个介词,跟在它后面的,也得是him。
这就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。简单,清晰,但毫无灵魂。
因为 him 这个词,根本就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语法点。它充满了故事,充满了情感的张力,甚至,充满了某种被动的宿命感。
你仔细品品。
当一个句子用 he 开头时,he 是主角,是发动机,是发出指令的人。He decides. He walks away. He builds an empire. 整个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他身上,他是叙事的中心,是自己故事的国王。
但 him 呢?
him 从来都不是自己故事的主角。him 永远存在于别人的句子里,是别人故事里的一个角色,一个被观察、被谈论、被给予、被抛弃的对象。him 是被动的,是承受的。这种被动性,简直就是 him 这个词的灵魂所在。
想象一下这个画面:一群人在窃窃私语,“Did you see him?”(你看见他了吗?)“What’s wrong with him?”(他怎么了?)那个 him,可能就在不远处,但他不知道自己成了别人视线的焦点,成了别人嘴里的话题。他是一个客体,一个被审视的存在。这种感觉,有点微妙,有点让人不安,甚至有点窥探的刺激。
再想想那些爱恨情仇的瞬间。“I can’t live without him.”(没有他我活不下去。)这里的 him,不再是一个语法成分,他是一个支点,是一个人情感世界的全部重量。说出这句话的人,把自己的喜怒哀乐,甚至生存的意义,都系在了这个 him 身上。这个 him,拥有着一种看不见的、巨大的、能左右他人的力量,可这种力量偏偏又是通过他的“被爱”、“被需要”来实现的。他本身,什么也没做,就成了一切的中心。
我一直觉得,him 比 he 更具有戏剧性。
he 的故事,往往是奋斗史,是英雄传。而 him 的故事,则是罗曼史,是悬疑剧,是悲剧的内核。
“It’s him.”(是他。)
就这简简单单两个词,在不同的场景下,能掀起多大的波澜?
在一部爱情电影里,女主角寻寻觅觅,最后在人海中看到那个熟悉的背影,她会屏住呼吸,对朋友说:“It’s him.” 那是一种宿命般的确认,是所有等待的终点。
在一部恐怖片里,受害者躲在门后,从猫眼里看到那个一直跟踪自己的黑影,她会浑身发抖,用气声说:“It’s him.” 那是恐惧的顶点,是死亡的预告。
在一部悬疑小说里,侦探排除了所有嫌疑人,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那个最不可能的人身上,他会猛地一拍桌子,对助手说:“It’s him.” 那是真相大白的瞬间,是所有谜团的答案。
你看,him 这个词,本身没什么特别的,但它像一个空的容器,你往里面装什么,它就是什么。你装进去的是爱,它就比蜜还甜;你装进去的是恨,它就比刀还利;你装进去的是谜,它就比夜还深。
我们每个人,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,都在扮演着 he 和 him 的角色转换。
有时候,我们是 he,我们主动选择,我们大刀阔斧,我们决定自己的方向,我们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。我们骄傲地用“I”来书写自己的篇章。
但更多时候,我们不自觉地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 him。我们是父母口中的“him”(我那个儿子啊…),是爱人思念中的“him”(我好想他…),是领导评价里的“him”(这个小伙子,还得再观察观察…),甚至是陌生人一瞥而过的“him”(刚才过去的那个男的…)。
我们被定义,被评价,被期待,被误解。我们的形象,在别人的叙述中被不断地塑造、扭曲、美化或丑化。我们成了别人故事里的一个符号,一个或重要或次要的 him。
这种感觉,有时让人温暖,因为你知道有人在乎你,把你放在心上。有时又让人窒息,因为你感觉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里,无法挣脱。
所以,下次再看到 him 这个词,别再只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宾格代词了。
它是一个视角,一个提醒我们换位思考的开关。它让我们思考,当我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时,那个承受者 him 是什么感受?当我们成为那个 him 时,我们又渴望那个主语 he/she/they 如何对待我们?
它更像一面镜子。你生命中的那个最重要的 him 是谁?在谁的生命里,你又扮演着那个不可或缺的 him?这个 him,不只是一个语法规则,它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,是我们情感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。
它沉默,被动,却承载了语言中最汹涌的情感。这,才是 him 真正的意思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