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多人觉得言语理解最玄学,感觉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全凭语感。其实不是。这部分题目是整个行测里设计痕迹最重的地方。出题人想考你什么,给你挖了什么坑,都是有套路的。所谓“大猜想”,不是让你闭着眼蒙,而是猜出题人的思路。你把他想明白了,答案自然就出来了。
我们先说逻辑填空。这部分是很多人的重灾区,总觉得词语都认识,但就是选不对。关键在哪?关键在于,出题人考的根本不是你认不认识这个词,而是你知不知道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细微差别。
给你个思路:别先看词,先分析空格前后。这个空需要填一个什么性质的词?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?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?是强调过程还是强调结果?
举个例子。比如“遏制”和“遏止”。两个词看着像,意思也近。但“遏制”强调的是控制、压制住,让它不要发展得太快,过程还在继续。“遏止”是彻底停止,让它结束。如果一个句子里说“要_网络谣言的传播势头”,用哪个?肯定是“遏制”,因为“势头”是一个动态的东西,你只能压制它,很难让它瞬间消失。如果换成“必须_这种违法行为”,用“遏止”就更合适,表达了彻底禁止的决心。
出题人就喜欢在这种地方设置选项。他的“猜想”就是,大部分考生只会看到“制止”这个大概意思,但分不清其中的差别。所以,你做题的时候,要反过来想:这四个词意思都差不多,出题人为什么要专门把它们放一起?他想考的那个细微差别是什么?把这个差别想清楚,答案就有了。
再一个技巧,看词语的搭配对象。有些词有固定的搭配,比如“履行”义务,“执行”命令,“实施”方案。这些是约定俗成的,你平时积累了,做题就快。出题人也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会故意用一些搭配别扭的词来迷惑你。你只要把空格前后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来,看看哪个选项跟它们搭配最顺,就能排除掉一两个错误选项。
然后是片段阅读。这部分题目的核心,我猜,是考察你的“信息筛选能力”和“同义替换能力”。
先说信息筛选。一个文段几十上百个字,但真正的核心观点可能就一句话。其他的都是解释、举例、铺垫。你的任务就是把那句核心的话找出来。去哪找?重点关注几个位置:
- 开头和结尾。总分总结构,观点句经常在这些地方。
- 转折词后面。比如“但是”、“然而”、“实际上”、“不过”。这些词一出来,后面的内容大概率是重点。出题人写了半天,突然来个“但是”,那“但是”后面的才是他真正想说的。
- 因果词后面。比如“因此”、“所以”、“可见”。这些是总结性的话,通常也是文段的落脚点。
你找到了核心观点句,事情就完成了一半。接下来是“同义替换”。正确答案几乎不会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文的句子,否则就太简单了。出题人会用另外一种说法,把原文的核心意思重新表达一遍。
比如原文说:“过度依赖技术会导致人类独立思考能力的退化。”
正确选项可能会说:“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可能削弱人们的自主思维。”
你看,词都换了,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。这就是同-义-替-换。
出题人在这里给你挖的坑是什么?
第一个坑:偷换概念。把原文的“一些人”换成“所有人”,把“可能”换成“一定”。这种选项看着很像,但范围和程度上出了问题,直接排除。
第二个坑:无中生有。选项里说了一个观点,听着很有道理,但原文根本没提。这种也要排除。
第三个坑:以偏概全。选项说的是原文的一个细节,一个例子,而不是整个文段的主旨。这个是迷惑性最强的,因为选项本身是“对”的,但它回答不了“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”这个问题。
所以,做片段阅读,你的思路应该是:先读文段,找到核心观点句。然后逐个看选项,判断每个选项是“同义替换”、“偷换概念”、“无中生有”还是“以偏概全”。这样分析下来,比凭感觉靠谱得多。
最后说说语句排序。这部分题目看着乱,其实逻辑性最强。出题人的“猜想”是,你会一句话一句话读,然后凭感觉排。但正确的做法是找线索,像拼图一样。
第一步:找首句。什么样的句子能当首句?通常是一个下定义、引出话题、背景介绍的句子。它一般不包含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他”这类指代词,也不会用“此外”、“而且”、“因此”这类关联词开头。你先把几个选项的首句拿出来比较,看哪个最适合做开头,就能立刻排除一两个选项。
第二步:找关联词。句子和句子之间不是孤立的,出-题-人-会-用-关-联-词-把-它-们-串-起-来。比如,你看到一个句子以“不仅如此”开头,那它的前面必然有一个句子在陈述某个事实。你看到“与此相反”,那它前面肯定提了一个观点。你把这些“路标”都找出来,句子的前后关系就清晰了。
第三步:抓关键词。上下句之间,往往会有关键词的重复和衔接。比如,上一句的结尾提到了“人工智能”,下一句的开头很可能就会围绕“这项技术”或者“人工智能”继续展开。这种词语上的联系,是把句子串起来的强力胶水。
把这三步结合起来,先确定首句,再利用关联词和关键词把句子两两配对,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。比如,你确定了②是首句,又发现④和①是紧密相连的,③和⑤是紧密相连的,那整个顺序就很好判断了。
总的来说,行测言语题不是考文学修养,是考逻辑和信息处理能力。你不要把自己当成读者,要当成一个分析师,或者干脆把自己想象成出题人。问问自己:如果我是出题人,我想在这里考什么?我会怎么设置陷阱?当你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,很多所谓的“玄学”问题,其实都有非常清晰的解题路径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