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康熙除鳌拜时多少岁?

聊到康熙除鳌拜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,这小孩儿也太牛了。他到底多大?

直接给答案:14周岁。按咱们中国人以前算虚岁的习惯,是16岁。事情发生在康熙八年,也就是1669年。康熙是1654年出生的,你拿计算器一算,1669减1654,正好15。但事情发生在五月,康熙的生日在三月,所以他当时刚过完15岁生日没多久。不过,史学界和大众普遍说的都是14岁(周岁)或16岁(虚岁),这个数字更有戏剧性,也基本符合事实。一个刚上初二、初三年纪的少年,干掉了一个权倾朝野的“第一勇士”,这事儿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
但这事儿,还真就让他办成了。

要明白他为什么能办成,就得先看看他为啥非办不可。鳌拜当时是个什么情况?他是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,另外三个是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遏必隆。顺治怕儿子太小,镇不住场子,找了这四个人来辅佐。本来是好意,但权力这东西,容易让人上头。

索尼年纪最大,基本不管事,和稀泥。遏必隆是个墙头草,谁强他就跟谁。苏克萨哈跟鳌拜是死对头,一直被压着打。结果就变成了鳌拜一家独大。他手握军权,性格又嚣张跋扈,根本没把小皇帝放在眼里。

有几个例子能说明鳌拜有多狂。他曾经搞过一个“换地”运动,就是把汉人的好地强行换给满人。这事儿搞得民怨沸腾,很多官员反对。康熙也觉得不妥。结果鳌拜直接在朝堂上跟康熙顶嘴,嗓门大得吓人,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康熙脸上了。你想想看,一个大臣敢对皇帝这样,这还了得?

更过分的是处理苏克萨哈。苏克萨哈斗不过鳌拜,就想了个办法,说自己愿意去给先帝守陵,其实就是想辞职不干了,远离这个是非之地。这本来是件小事,康熙也同意了。但鳌拜不干,他觉得这是苏克萨哈在跟他耍心眼。于是,他罗列了苏克萨哈二十四条大罪,硬说他“心怀叵测”,非要处死他。按清朝规矩,辅政大臣有罪,皇帝也不能直接杀,得请示太皇太后(就是孝庄)。康熙不同意,说苏克萨哈没那么大罪过。结果鳌拜直接假传圣旨,把苏克萨哈给凌迟处死了,还连带杀了他的好几个儿子。

这事儿等于是在公开打康熙的脸。皇帝说不杀,你非要杀,还用这么残忍的手段。这已经不是权臣了,这是潜在的篡位者。康熙心里跟明镜似的,今天他能杀苏克萨哈,明天就能废了我这个皇帝。所以,不是康熙想除掉鳌拜,而是他不得不除。再不动手,自己的皇位、甚至性命都难保。

但是,怎么除?这是个大难题。鳌拜是军方第一人,身经百战,武力值爆表。京城的军队基本都在他和他党羽的控制之下。康熙手里没兵权,想靠军队搞定他,无异于痴人说梦,很可能消息一走漏,自己先被废了。所以,只能智取,不能强攻。

康熙展现了他超乎年龄的忍耐和心计。他表面上对鳌拜越来越客气,甚至还嘉奖他,让他放松警惕。鳌拜一看,这小皇帝还挺识时务,也就没把他当回事,以为他就是个孩子,好拿捏。

背地里,康熙开始悄悄准备。他找了一群年纪相仿、身强力壮的满洲贵族子弟,天天在宫里玩一种叫“布库”的游戏。布库就是满语里的摔跤。这帮少年每天的任务就是陪皇帝练习摔跤。在外人看来,这就是一群半大孩子在胡闹,皇帝贪玩而已。鳌拜也经常进宫,看到这番景象,估计心里还在嘲笑:小屁孩一个,成天就知道玩。

这恰恰是康熙计划最妙的地方。他利用了所有人都觉得“他只是个孩子”这个心理盲区。

这些陪他摔跤的少年,可不是随便找的。他们都是康熙精挑细选的,绝对忠诚,而且都是摔跤高手。康熙带着他们练了一年多,这帮人的默契和实战能力都练出来了。他们既是康熙的玩伴,也是他未来的“少年敢死队”。

万事俱备,就等一个时机。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,康熙派人传召鳌拜进宫。鳌拜也没多想,跟往常一样就来了。他走进南书房,看见康熙正坐在宝座上,两边站着那群天天摔跤的少年。可能他心里还嘀咕,这皇帝怎么又在玩。

就在他准备行礼的时候,康熙突然一声令下:“拿鳌拜!”

这群少年等的就是这句话。他们不是作为士兵或侍卫冲上去的,而是像平时玩游戏一样,一拥而上。有的抱腿,有的锁喉,有的抓胳膊。鳌拜虽然号称“满洲第一勇士”,但他也快七十岁了,而且是赤手空拳,完全没有防备。面对十几个年轻力壮、练了一年多摔跤的小伙子,他瞬间就被按倒在地。整个过程非常快,就像一场设计好的突袭。

鳌拜被制服后,康熙立刻命人当众宣布鳌拜的三十条大罪。罪名一公布,鳌拜的党羽们群龙无首,还没反应过来,大势已去。整个过程干净利落,没有动用一兵一卒,就在宫殿里解决了这个心腹大患。

当然,一个14岁的少年能完成这么周密的计划,背后不可能没有高人指点。这个人就是他的奶奶,孝庄太后。孝庄是历经三朝的政治家,眼光和手腕都非同寻常。她肯定是康熙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和总参谋。另外,大学士索额图(康熙皇后的叔叔)也在这件事里扮演了关键角色,负责宫外的联络和协调。

但无论如何,计划的最终执行者是康熙本人。他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,万一步骤出错,满盘皆输。他表现出的那种隐忍、果断和勇气,根本不像一个少年。

最后处理鳌拜的方式,也显示了康熙的政治智慧。他没有直接杀了鳌拜。而是把他交给宗人府审问,最后判了监禁,鳌拜很快就死在了监狱里。对于鳌拜的党羽,也是处理首恶,安抚大多数。这样做,既清除了威胁,又避免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,稳住了满洲贵族的内部情绪。毕竟鳌拜战功赫赫,直接砍了,会让很多军中老臣心寒。

所以,康熙除鳌拜时确实只有14、15岁。这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宫斗故事,它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,标志着康熙作为一个少年天子,正式摆脱了束缚,开始亲掌大权,开启了他长达61年的辉煌统治。这背后,是他超乎常人的政治头脑、坚韧的意志和敢于冒险的魄力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康熙除鳌拜时多少岁?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