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跑来问我,说自己三十好几了,工作干得不上不下,想转行学会计,不知道自己行不行,需要什么“条件”。每次听到这个问题,我都想先让他们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象给扔了。
你以为学会计要数学顶呱呱?错。大错特错。我见过太多数学系的毕业生,在“借”和“贷”的世界里晕头转向,也见过不少当年数学勉强及格的宝妈,考证考得风生水起。所以,数学好不好,压根儿就不是核心问题。你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,能摁明白计算器,就够了。这玩意儿,真不是造原子弹。
那到底需要什么?
如果非要我说几个硬性条件,我觉得是这几样:异于常人的细心,近乎偏执的耐心,对数字和规则的基本尊重,以及最重要的,一颗真正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。
咱们一个个掰扯。
先说细心。这个词听起来特虚,我给你讲个具体的场景。你面前堆着一小摞发票,有吃饭的,有打车的,有买办公用品的,还有几张不知道谁塞过来的、皱巴巴的收据。你的任务,就是把它们分门别类,录入系统。这个过程,就像是在一堆长得差不多的豆子里,把红豆、绿豆、黑豆一颗一颗挑出来。你不能烦,不能错。一张发票上的数字是987.50,你录成978.50,可能整个月的账都得重新翻一遍。一个小数点,就能让你加班到深夜,对着电脑屏幕眼冒金星,怀疑人生。
这种工作,没有惊心动魄,没有灵光乍现,只有无穷无尽的核对、复核、确认。你享受这种把混乱变得井井有条的过程吗?或者说,你至少能忍受这种过程吗?如果你是个天马行空、不拘小节的人,看到整齐的表格就头疼,那我劝你,真的,别来会计这潭水里蹚。这不是你的菜,硬吃,会消化不良。会计的世界里,细节就是一切,细节就是上帝。
再来说耐心和逻辑。这俩是兄弟。会计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,就是那个著名的公式:资产 = 负债 + 所有者权益。这就像是物理学里的牛顿定律,是整个会计世界的基石,是宇宙真理。你做的每一笔账,都必须让这个等式永远成立。借方和贷方,就是为了维持这个平衡而存在的工具。
初学者最痛苦的,就是理解“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”。为什么买东西花钱了,“银行存款”这个资产减少了,记在贷方,而“库存商品”这个资产增加了,要记在借方?这套规则,一开始会觉得极其反人类、反直觉。很多人就卡死在这里。这时候,耐心就登场了。你得像个解不开一道题的小学生,一遍遍地看,一遍遍地想,一遍遍地做练习题。不是靠“顿悟”,是靠“磨”。磨到最后,它就成了你的一种本能。你看到一笔经济业务,大脑里能自动弹出它的会计分录。这个过程,没有捷径。
而逻辑,就是驱动你“磨”下去的燃料。会计的逻辑是环环相扣的。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,再到总账、明细账,最后生成财务报表。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,一个环节出错,后面全盘皆错。所以你需要具备一种线性思维能力,能顺着这条线索,从头走到尾,也能从尾巴倒推回头,去找到那个出错的起点。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“因果”逻辑,不复杂,但要求你绝对不能跳步。
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一点,我把它称为破釜沉舟的决心。
这一点对成人学习者来说,比什么都重要。为什么?因为你不是一张白纸了。你每天要面对工作里的糟心事,要应付家里的鸡毛蒜apéritif,可能孩子还在旁边哭着要你讲故事。你没有大块的、完整的学习时间。你的记忆力可能也在走下坡路。你凭什么跟那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拼?
就凭你那股“我受够了”的劲儿。
你受够了现在这份薪水微薄、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工作;你受够了职业前景一片迷茫,看不到未来的感觉;你受够了人到中年,却毫无安身立命之本的恐慌。会计,对你来说,可能不是一份热爱的事业,而是一根实实在在的救命稻草,一个能让你在风雨飘摇的职场里,站稳脚跟的硬技能。
这股劲儿,会让你在凌晨五点闹钟响起时,毫不犹豫地爬起来刷一套真题;会让你在通勤的地铁上,用手机App背会计准则;会让你在孩子睡着后,点亮一盏台灯,对着网课视频里的老师,一遍遍地按暂停、做笔记。
我见过太多人,一时兴起买了全套教材,听了两节课,发现“借贷”搞不懂,就放弃了。他们的“想学会计”,只是一种漂浮在空中的想法。而那些真正学出来的人,他们的“想”,是刻在骨子里的,是和生存焦虑、和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死死捆绑在一起的。
所以,别再问我你需要什么“条件”了。
你不如问问你自己:
你能不能忍受那种枯燥到极致的、和数字打交道的日常?你能不能像一个侦探一样,为了一个微小的差错,翻遍所有的账本?你有没有那种不搞懂“借贷”誓不罢休的牛劲儿?以及,最核心的,你改变现状的渴望,到底有多强烈?
想清楚这些,比你拥有多高的学历、多聪明的脑袋,重要一百倍。会计这扇门,它不高,门槛就在地上。但它很重,需要你用细心、耐心和决心,使出全身的力气,才能将它缓缓推开。推开之后,里面是一个清晰、稳定、有章可循的世界。这个世界,可能没有诗和远方,但它能给你一份安稳和体面。对很多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成年人来说,这,就足够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