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说,四六级阅读想做得快,就得“扫读”(skimming)。这个建议听起来很酷,但对大部分人来说,根本没用。为什么?因为漫无目的地扫读,结果就是读了个寂寞。你看了一堆单词,但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,回头做题的时候,还得老老实实地重读一遍,纯属浪费时间。
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“快读”,而是“精读”,是带着目的去读。你不需要读懂文章的每一个字,但你必须知道你要找什么。下面我把这个方法拆开来,一步一步讲清楚。
第一步:先读题干,圈出关键词
拿到一篇阅读,别碰正文,直接去看后面的题目。但是,只读题干,不要读选项。读选项会给你先入为主的印象,干扰你的判断。
读题干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了知道这篇文章要考什么,给你画出重点。你需要做的,就是用笔在题干里圈出“关键词”。
什么是关键词?通常是那些具体的、不容易被替换的名词。比如人名、地名、年份、专业术语,或者某个特定的概念。
举个例子,假设一道题是这么问的:
“What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the ‘Starbright’ project in 2018?”
这里的关键词就很明显:“Starbright project”、“failure”、“2018”以及“reason”。这些词就是你的“寻宝地图”。你接下来的任务,就是在文章里找到这些词,或者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。
把所有题干都看一遍,把关键词都圈出来。做完这一步,你甚至不用读文章,就已经大概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:一个叫“Starbright”的项目,在2018年失败了,文章里会讨论失败的原因。
这个过程花不了你一分钟,但它能让你在读文章的时候,目标感变得特别强。
第二步:带着关键词回原文定位
现在,你可以开始读文章了。但你不是在“阅读”,你是在“扫描”和“定位”。你的眼睛就像一个雷达,在文章里快速扫过,寻找刚才圈出来的那些关键词。
一旦你发现某个关键词出现了,比如你看到了“Starbright project”,立刻停下来。这个词所在的句子,以及它前后的句子,就是你的“答案区”。通常情况下,一道题的答案就藏在这短短的两三句话里。
这个方法的好处是,它把一篇几百词的长文章,切割成了几个和你题目相关的“小段落”。你不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,你只需要读懂这些包含答案的“小段落”就行了。这就大大减少了你的阅读量和脑力负担。
而且,四六级阅读题目的出题顺序,基本上和文章的行文顺序是一致的。也就是说,第一题的答案通常在文章的前面部分,第二题的答案在中间,以此类推。这个规律能帮你进一步缩小定位范围,节省时间。如果你找到了第二题的答案,那么第一题的答案肯定在它前面,第三题的答案在它后面。
第三步:仔细比对“答案区”和选项
定位到“答案区”之后,就进入最关键的一步了:精读这几句话,然后回来仔细看四个选项,一一比对。
记住一个核心原则:正确答案,几乎永远是原文内容的“同义替换”。它会用不同的词,不同的句式,来表达和原文相同的意思。
而出题人设置的干扰项,也就是那些错误的选项,通常有以下几种套路:
-
原词陷阱:选项里用了和原文一模一样的词,看起来特别亲切,让你很想选。但它往往在关键地方扭曲了原文的意思。比如原文说“这个项目几乎没有成功”,选项说“这个项目成功了”。单词都一样,但意思完全相反。所以,看到原词,一定要多留个心眼,仔细核对意思。
-
张冠李戴:选项里的信息在文章里确实提到了,但是逻辑关系是错的。比如文章说“A导致了B,C导致了D”,选项把它篡改成“A导致了D”。信息都是文中的,但配对配错了。
-
无中生有:选项里的信息,在文章里根本就没提过。这种最好判断,只要你在原文里找不到任何依据,直接排除。不要靠你的常识去脑补,一切以文章为准。
-
过于绝对:选项里如果出现了 all, only, never, always, must 这种非常绝对的词,它大概率是错的。因为严谨的学术文章或新闻报道,说话都会留有余地,很少用这么绝对的措辞。相反,如果选项里有 may, might, some, probably, likely 这种比较委婉的词,它正确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。这只是一个经验技巧,不是百分之百的真理,但大多数时候都很好用。
所以,在比对的时候,你的工作就是做“大家来找茬”。把每个选项和原文的“答案区”进行匹配,找出那个意思完全一致的同义替换,同时排除掉那三个有问题的干扰项。
特殊题型的处理方法
大部分细节题,用上面“三步法”都能搞定。但还有两种特殊的题型,需要一点额外的策略。
1. 主旨大意题
这种题通常问“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?”(文章主旨是什么?)或者“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?”(最合适的标题是什么?)。
我的建议是:把主旨题放到最后做。
为什么?因为等你把所有细节题都做完之后,你已经把文章的重点段落都读过一遍了,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。这时候再去做主旨题,就水到渠成了。
找主旨的线索通常在这里:
*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:特别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,和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,通常是点明主旨的地方。
* 反复出现的词或概念:如果某个词在文章里反复出现,那它很可能就是文章的核心话题。
* 文章的转折处:注意看那些有 however, but, nevertheless 的句子,转折之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真正想强调的观点。
2. 推断题
这种题的题干里通常有 infer, imply, suggest, indicate 这类词,意思是让你根据文章信息去“推断”。
推断题的难点在于,答案不是文章里直接写出来的。但是,它必须是基于文章内容、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。千万不能自己过度联想。
做推断题的诀窍是,把它当成一个“半细节题”。你还是要先根据题干关键词,回原文定位到相关的“答案区”。然后,基于这几句话的信息,思考“作者这么说,是想暗示什么?”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原文说“房间的灯关着,门口的信箱里塞满了报纸。”
一道推断题问“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sentence?”(从这句话能推断出什么?)
一个合理的推断是:“这家人可能出门很久了。”
一个不合理的推断是:“这家人很穷,付不起电费。”(文章没提供任何关于穷的信息,这是你自己的脑补。)
所以,推断的“度”一定要把握好,必须在原文信息的基础上,往前迈一小步,而且是逻辑上必然的一小步。
最后总结一下整个流程:
拿到阅读 -> 先看题干、圈关键词 -> 带着关键词扫描文章、定位答案区 -> 精读答案区、比对选项(找同义替换、排查陷阱) -> 如果有主旨题,放到最后做。
这个方法不是什么魔法,它不能让你不背单词就能看懂文章。但是,它能帮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,都花在刀刃上。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、茫然的读者,变成一个主动的、带着任务去寻找信息的情报搜集者。熟练之后,你会发现,你根本不需要完全读懂整篇文章,也能把大部分题目做对。这才是四六级阅读考试真正需要的核心能力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