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到《朝花夕拾》第三章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三味书屋”。没错,这一章的标题就是这个。但如果只是知道个名字,那就太可惜了。这篇散文其实是鲁迅在回忆他小时候上私塾的经历。它不是简单地记个流水账,说自己在哪上学,老师是谁。里面藏着很多东西,特别是他对旧式教育的看法。
说白了,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,一个典型的旧式私塾。地点在他老家绍兴。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文化,“三味”是什么味?鲁迅自己也没给个标准答案。有人猜是“经、史、子”三种典籍的味道,也有人说读书就像品尝三种味道:初读是布衣,再读是宝餐,三读就是佳肴。但对小时候的鲁迅来说,这些高深的味道他可能根本没尝出来,他尝到的更多是枯燥和束缚的味道。
文章一开头,鲁迅就带我们进入了那个环境。他先是描述了三味书屋的样子,一个挂着“三味书屋”黑漆匾额的房间。中间挂着一幅画,画的是一只很肥的梅花鹿趴在古树下。这幅画很重要,因为它成了鲁迅上课走神时的一个观察对象。你想想,一个孩子被迫坐在那里念他根本不懂的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,他的注意力会跑到哪里去?自然是跑到那只鹿身上,想象它为什么趴在那里。这就是孩子的天性。
然后就是书屋的核心人物——老师,寿镜吾先生。鲁迅对他的描写特别真实,一点也不脸谱化。他没有把老师写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怪物,也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。这位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,他有把戒尺,会罚学生。但是,他也有人性化的一面。比如,他会很认真地教学生读新书,学生读熟了,他会点头。当学生读得极其流利时,他会跟着摇头,嘴里发出“哼哼”的声音,表示满意。这个细节写得特别好,一个有点古板但内心认可学生的老师形象就出来了。
而且,这位先生也有“摸鱼”的时候。鲁迅写道,老师常常读熟了书,就靠在椅子上,闭上眼睛,像是睡着了。学生们觉得他睡着了,就开始做小动作,但只要稍微有点声音,他就会马上睁开眼睛,说:“读书!” 这段描写充满了童趣,也让这个老师的形象更立体了。他不是一个机器,他也会累,会打盹。
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?两个字:枯燥。每天就是读书,不停地读。“读,读,读……”,从“人之初”读到“美人者,天下之凶物也”。小鲁迅根本不明白这些话是什么意思,他只是机械地背诵。老师的要求就是,书要读得快,声音要响亮。这种教育方式,本质上就是填鸭式的灌输,不鼓励理解,只强调记忆。这对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,是一种折磨。
所以,鲁迅的乐趣不在课堂上,而在课堂外。这才是这一章真正的精华所在。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百草园,虽然文章里没用“百草园”这个词,但那个地方就是孩子们的天堂。这个后院成了鲁迅逃离枯燥学习的避难所。他在这里可以找到无穷的乐趣。
他会爬上泥墙,折腊梅花。他会摘覆盆子吃,这种果子酸酸甜甜,是童年的味道。他还会抓苍蝇喂蚂蚁,观察它们怎么把食物搬回家。他会拔何首乌,虽然从来没拔出过像人形的。这些活动,哪一件不比念“子曰”有意思?这是他与自然最直接的接触,也是他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满足的地方。
鲁迅在这里详细描写了很多小昆虫,比如油蛉、蟋蟀,还有一种叫“叫天子”的鸟。他写自己怎么捉它们,怎么养它们。这些描写非常生动,充满了孩子的视角。比如,他写自己用一个短短的干草根去捅蟋蟀的胡子,蟋.蟀生气了,就张开翅膀叫起来。这些细节只有真正观察过、体验过的人才能写出来。
但是,这种快乐是短暂的,也是要冒风险的。因为老师随时会发现。文章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场景,就是当鲁迅问老师关于“怪哉”的故事时,寿镜吾先生打断了他。那个故事里有一条美女蛇,正讲到精彩的部分,先生说:“现在不要讲这些闲话。好好读书!”
这个情节是整篇文章的一个核心冲突点。它象征着以老师为代表的旧式教育体制,对儿童天性和好奇心的压制。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,想知道各种各样“闲话”一样的故事,但大人告诉他,这些都没用,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正道。这种冲突,几乎是每个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都能体会到的。
所以,鲁迅写三味书屋,表面上是在怀旧,回忆童年。但骨子里,他是在批判。他批判的是那种扼杀天性、脱离生活、只重形式的教育。他认为,真正的教育,应该像那个后院一样,能让孩子去探索,去发现,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。而后院里学到的东西,比如认识各种植物和昆虫,远比死记硬背一些不懂的句子要有用得多。
文章的结尾,鲁迅说他后来离开了三味书屋,去了“新式”的学堂。这其实是一个对比。他暗示了自己对新知识、新世界的向往,也从侧面说明了三味书屋所代表的那个旧时代,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了。
总结一下,《朝花夕拾》第三章《三味书屋》,它不是一篇简单的抒情散文。它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,记录了旧式私塾的真实面貌。它有温情的一面,比如对老师的复杂情感;但更多的是批判的一面,它揭示了旧教育对人性的压抑。鲁迅用非常克制和平实的语言,把这种压抑和孩子内心对自由的渴望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读懂了这一章,也就更能理解鲁迅为什么后来会成为一个坚定的社会批判者,因为他从小就体会到了那种不合理的制度对人的束缚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