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行测言语里的成语,这块儿丢分,说实话,挺冤的。很多成语我们平时都在用,或者至少听过,感觉自己门儿清,结果一到题目里就掉坑。问题出在哪?就出在那些我们“想当然”的成语上。它的意思,跟你以为的,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今天就来盘点几个典型的“刺客”成语,看看你中招了没。
第一个,重量级选手:空穴来风。
这词你肯定用过。看到什么没影儿的八卦,你可能脱口而出:“这不就是空穴来风嘛!” 意思是,毫无根据,纯属捏造。日常用,没问题,大家都这么理解。
但是在国考考场上,你要是还这么想,那就危险了。
“空穴来风”最开始的意思,恰恰是“有根有据”。它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《风赋》,原文是“臣闻于师:枳句来巢,空穴来风”。意思是,枳树弯曲了,鸟儿就会来做窝;有了空穴,风才会吹进来。你看,它的本意是,事出有因。有那个“穴”,才有那个“风”。所以,“空穴来风”指的是消息和传说有它的来源和根据。
是不是感觉世界观被刷新了?
那考试怎么办?这词到底算哪个意思?这就得看语境。语言是活的,它在发展。因为用错的人太多了,“毫无根据”这个意思也就被大众接受了,成了它的引申义。所以在行测题里,这个词就变得特别微妙。
你需要做的,就是分析上下文。
如果文段的整体基调是在强调某个传闻“并非毫无根据”,或者“事出有因”,那它用的就是本义。
如果文段在讲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,强调其虚假性,那它用的可能就是引申义。
一般来说,严谨的笔试更倾向于考查成语的本义。所以,你得优先考虑“事出有因”这个意思。看到这个词,先别急着下判断,多读两遍句子,看看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。
第二个,重灾区中的重灾区:差强人意。
十个人里,九个以为这词是“不满意”、“很差”的意思。比如,“这次的表现真是差强人意”,听起来就像是考砸了。
错。大错特错。
“差强人意”是个中性偏褒义的词。它的意思是“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”。不是很好,但也不差,勉强过得去。
它出自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,皇帝评价将军吴汉,说他这个人虽然有点毛病,但打起仗来“差强人意”,意思是“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”,也就是“大体上还行”。
所以,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“还算可以”的状态。它和“不满意”是完全两个概念。
举个例子:“虽然这次项目还有些小瑕疵,但总体效果差强人意,领导还算认可。” 这句话是通顺的。意思是,虽然不完美,但基本达到了预期。
但如果你说:“这次考试我只考了30分,真是差强人意。” 这就用错了。30分无论如何也算不上“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”吧?
在考场上,如果一个选项用了“差强人意”,你一定要检查语境。看看它描述的事情,是不是处于一个“不算好,但也不坏,勉强及格”的状态。如果是,那可能就是对的。如果描述的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情况,那这个选项肯定错了。
第三个,望文生义的典型代表:七月流火。
看到“七月”和“火”,DNA动了,第一反应就是“热啊!” “赤日炎炎似火烧啊!” 觉得这词就是形容盛夏酷暑。
恭喜你,又完美地避开了正确答案。
“七月流火”的意思是,天气要转凉了。
它出自《诗经·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。这里的“七月”,是农历七月。这里的“火”,不是火焰,而是一颗星星,具体来说是心宿二,也叫“大火星”。“流”,指的是这颗星向西边下沉。
整句话连起来就是:农历七月,大火星从天空中向西沉落,这意味着暑气渐消,天气要开始变冷了。这是古人观察天象来判断季节变化的智慧。
所以,“七月流火”是秋天将至的标志,跟“酷暑难当”的意思正好相反。是不是瞬间清醒了?以后再看到这个成语,别再以为是说天气热了。
第四个,日常用语的惯性陷阱:首当其冲。
这个词在平时说话、写文章时,用错的频率高到离谱。
我们经常说:“这次评选优秀员工,他首当其冲被提名了。” 或者 “新手机发售,我首当其冲去排队。” 听起来好像是“第一个”、“首个”的意思。
又错了。
“首当其冲”是个贬义词。它指的是“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”。
我们拆开看,“冲”是什么?是交通要道,是冲击、冲杀的地方。“首当其冲”,就是第一个站在要道上,迎面承受敌人的冲击。你想想,这是好事还是坏事?
所以,这个词只能用在负面的、承受损失的语境里。
比如:“金融危机一来,小微企业首当其冲,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。” 这个用法就是对的。
再比如:“每次机构改革,边缘部门总是首当其冲,面临被裁撤的风险。” 这也是对的。
你不能说你“首当其冲”去领奖,除非那个奖是个“最差着装奖”。在行测里,只要看到“首当其-冲”用在好事上,那个选项基本可以直接排除了。
第五个,字面意思的迷惑:不足为训。
看到“训”,很多人会想到“教训”、“训诫”。于是把“不足为训”理解成“不值得作为教训”,或者“这点小事不值得一提”。
这个理解,偏了。
这里的“训”,指的是“典范”、“准则”。所以,“不足为训”的准确意思是,“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”,不值得学习和效仿。它强调的是某个例子或做法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,不能拿来当成榜样。
比如:“他这次投机取巧成功了,但这只是个例,不足为训,大家不要模仿。” 意思是,他的做法不能成为大家效仿的准则。
再比如:“那个地方的成功经验有其特殊性,对我们来说不足为训。” 意思是,不能把他们的经验当成我们行动的准则。
它和“不值一提”有本质区别。“不值一提”是说事情太小,没必要说。“不足为训”是说某个做法或例子不好,不能学。
最后一个,考验古文功底的:文不加点。
这个词,不认识“点”是啥意思,就容易瞎猜。有人猜是“文章写得不好,没啥看点”,有人猜是“文章太顺了,连个标点符号都不用加”。
这里的“点”,是动词,指“涂改”。在古代,写文章用毛笔,写错了就用墨点把错字涂掉。所以,“文不加点”的意思是,写文章一气呵成,不用涂改一个字。
它形容的是谁?是文思敏捷、下笔成章的文学天才。比如曹植七步成诗,就可以说是“文不加点”。这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,用来夸人写作水平高。
所以你看,这些成语,个个都像是熟人,但一不留神就会在背后捅你一刀。备考行测,别光顾着刷题,也得花点时间把这些常见的易错成语弄清楚。最好的办法,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去了解它背后的典故和出处。知道了“七月流火”里“火”是星星,你就永远不会把它和炎热联系在一起。知道了“首当其冲”的“冲”是军事要道,你就不会再用它来形容领奖了。
这样学,不仅记得牢,还能真正理解词语的精髓。考试的时候,才能一眼看穿那些出题人精心布置的陷阱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