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国考《行测》知识点:可能性推理之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的前提型

可能性推理里的前提型题目,很多人一看到就头大。题目问“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必须假设的?”或者“为使上述论证成立,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?”。看完题干感觉每个选项都沾点边,但又好像都不是非要不可。我以前也这样,后来琢磨透了一个方法,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模型,我管它叫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。

这个说法的灵感就来自我们都知道的数学公理。在逻辑题里,题干里的“论据”是A点,“结论”是B点。出题人给你A点和B点,然后告诉你,从A可以走到B。但是,他故意隐藏了A和B之间的那条路。前提型题目,就是要你把这条被藏起来的路给找出来。

这条路,就是连接A和B最直接、最短的那条线。没有这条线,A和B就是两个孤立的点,你根本无法从A走到B。所以,这个前提,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“加强项”,它是整个论证的“地基”。地基没了,楼就塌了。

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帮你建立体感:
论据A:小明每天都坚持吃一个苹果。
结论B:所以,小明的身体会很健康。

现在问你,要让这个论证成立,必须假设什么?
你脑子里过一下,吃苹果(A)和身体健康(B)之间,缺了点什么?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。
你可能会想到很多选项:
1. 苹果富含维生素。
2. 小明除了吃苹果,还有良好的作息。
3. 苹果是“万能药”,能治百病。
4. 吃苹果对身体健康有益。

哪个是那个“最短的直线”?是第4个。
为什么?因为第1个,“苹果富含维生素”,只是解释了苹果为什么可能对健康有益,但“富含维生素”不直接等于“身体健康”,中间还有一步。
第2个,“小明还有良好作息”,这是在给结论B增加新的论据,属于“另有他因”,不是连接A和B的路。
第3个,“苹果是万能药”,这个太强了,超出了“必要”的范畴。我们只需要论证“健康”就行,不需要“治百病”。这属于过度加强。
只有第4个,“吃苹果对身体健康有益”,它直接把A和B给连上了。没有它,A和B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事实。它就是那个最短、最必要的地基。

理解了这个模型,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操作方法:否定代入法
这个方法简直是前提型题目的“万能钥匙”。说白了就两步:
第一步:否定选项。就是把选项的意思反过来说。
第二步:代入题干。看看否定后的选项,会不会让原来的结论(B点)绝对不成立。如果结论直接被推翻了,那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。

我们还用刚才那个例子来演练一遍。
题干:小明每天吃苹果(A),所以他会健康(B)。
我们来否定四个选项:
1. 否定选项1:苹果富含维生素。
代入:就算苹果不富含维生素,它可能富含别的有益物质啊,比如纤维素。所以小明还是有可能因为吃苹果而健康。结论B不一定被推翻。所以1不是答案。

  1. 否定选项2:小明没有良好的作息。
    代入:小明没有良好作息,但人家每天吃苹果啊。只要“吃苹果”这件事本身对健康有益,那结论B还是有可能成立的。所以2不是答案。

  2. 否定选项3:苹果不是万能药。
    代入:苹果不是万能药,太正常了。但这不妨碍它对“健康”这个特定方面有好处。结论B完全不受影响。所以3不是答案。

  3. 否定选项4:吃苹果对身体健康无益(甚至有害)。
    代入:如果吃苹果对健康压根没好处,那“小明每天吃苹果”这个论据A,就绝对推不出“他会健康”这个结论B了。整个论证的桥梁断了,A和B成了两个世界的事。结论B直接被干掉了。所以,4就是那个必须存在的前提。

你看,用否定代入法,答案就非常清晰了。它能帮你精确地区分“加强项”和“必要前提”。加强项,你否定它,结论可能只是变弱了,但不一定垮掉。而必要前提,你否定它,结论就像被釜底抽薪,直接就塌了。

我们来个真题感受一下。
题干: 某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,发现经常食用番茄的人群,患上某种消化道癌症的几率,比不经常食用番茄的人群低20%。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:番茄中的番茄红素有助于预防这种癌症。
问题: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必须假设的前提?

先拆解题干:
A点(论据):吃番茄的人,得癌症几率低。
B点(结论):番茄里的番茄红素,能防癌。

很明显,题干里有一个跳跃。从“吃番茄”这个整体行为,直接跳到了“番茄红素”这个具体成分上。这就是A和B之间的“断点”,我们要找的“直线”就是要连接这个断点。

我们来看选项,并用否定代入法:
选项一: 除了番茄,其他食物中几乎不含番茄红素。
否定它:除了番茄,很多其他食物也含有番茄红素
代入:如果很多其他食物也含有番茄红素,那研究中那群“不经常吃番茄”的人,可能通过吃其他东西也摄入了大量番茄红素。这样一来,“吃番茄”和“不吃番茄”这两组人的番茄红素摄入量可能就没啥区别了。那癌症几率的差异,就不能归因于番茄红素了。结论“番茄红素有助于防癌”就被严重削弱,甚至不成立了。这个选项看着很像答案,先留着。

选项二: 该项调查的样本足够大,具有代表性。
否定它:调查的样本不够大,不具代表性。
代入:如果样本不够大,那整个调查的可信度就降低了。这确实削弱了论证。但是,它削弱的是从A到B的整个过程,是论据A本身的可靠性。它并没有直接连接“番茄”和“番茄红素”这个断点。即使样本小,结论B也还有一丝丝可能成立。它不是那个最关键的“地基”。这属于一个“削弱”项,但不是“必要前提”。

选项三: 经常食用番茄的人群,没有其他特殊的、有助于预防该癌症的生活习惯。
否定它:经常食用番茄的人群,同时还有其他特殊的防癌生活习惯(比如他们都爱运动)。
代入:如果吃番茄的人同时都爱运动,那他们得癌症几率低,就可能是因为运动,而不是因为吃番茄。这就构成了“另有他因”。结论B就被推翻了。这个选项看起来也很有力。

选项四: 番茄红素的防癌功效,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。
否定它:番茄红素的功效没有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可。
代入:就算没得到普遍认可,也不代表这个新研究的发现是错的啊。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从不被认可到被认可的过程。所以,结论B不受影响。这个是无关项。

现在我们要在选项一和选项三之间做个决断。哪个是“最短”的线?
我们再仔细看看题干的跳跃:从“吃番茄”跳到“番茄红素”。
选项一处理的是“番茄”和“番茄红素”的关系,它排除了一个可能,就是“不吃番茄的人也摄入了番茄红素”。
选项三处理的是“吃番茄的人”和“得癌率低”的关系,它排除了“另有他因”。

哪个更根本?
题干的逻辑链是:吃番茄 → 番茄红素起作用 → 癌症几率低。
结论直接落在了“番茄红素”上。
如果否定选项三(存在其他防癌习惯),那么“吃番茄”和“癌症几率低”的因果关系被切断了,但是,这并不直接否定“番茄红素本身能防癌”这个科学事实的可能性。可能番茄红素真的能防癌,只是这次研究里被混淆因素干扰了。
但如果否定选项一(不吃番茄的人也大量摄入番茄红素),那么这项研究本身就完全失去了比较的意义。两组人番茄红素摄入量都差不多,但一组得癌率低,一组高,那就直接说明了得癌率的差异跟番茄红素无关。这对结论B的打击是毁灭性的。

所以,选项三是排除了干扰项,让A到B的论证更可信。而选项一,是保证了A(吃番茄)和B(番茄红素防癌)之间存在讨论基础的那个最关键的假设。在行测逻辑里,这种“搭桥”型的假设,优先级通常更高。它直接连接了题干中出现的两个不同概念。

总结一下,做前提型题目:
1. 找到论据A和结论B。
2. 分析从A到B,在概念上有没有跳跃,或者逻辑上有没有漏洞。这个“断点”就是你要找的东西。
3. 对感觉像的选项,用“否定代入法”去试。
4. 哪个选项被否定后,能让结论B变得荒谬,或者完全不成立,那它就是答案。
5. 警惕那些看起来能加强论证,但并非“缺了它就不行”的选项。

这个方法需要多练。你刷上二三十道前提型题目,每次都刻意地用“找断点”和“否定代入”这两个步骤去思考,很快就能形成肌肉记忆。到时候再看到这种题,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找那条最短的直线,而不是在选项的迷雾里瞎转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国考《行测》知识点:可能性推理之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的前提型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